第433章 郑国求和(2 / 2)

对方这副姿态,除了想要示弱,表达诚意之外。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郑国的虚弱。

对于郑国现如今的处境,身为一手造就者的陆渊,其实还是有不少了解的。

随着楚国两大行营的打击,郑国在今年接连丢了高密、长广二郡,甚至连帝都沦陷了。

这几片地盘,可都是郑国的精华之地。

尤其是帝都,正是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国家的象征。

这么一个重要的城市丢了,对于郑国心气、信心、正统等方面的打击,简直不知有多大,完全是一个超级负面效果。

而扛着这么一个负面效果,还有那么大的损失,郑国在南边还要接受整合过后,更加强大的豫州行营进攻。

北边又有个唐国来了,同样又是一条恶狼。

在这两大猛兽的撕咬下,已经衰落的成了个病秧子的郑国,哪里还能抵挡得住?

现在他唯一的生机,也就是壮士断腕,先截掉一处正不断放血的伤口,然后在全身心的回过头来,处理另一个伤口。

如此,虽然会让郑国变成残疾,可再怎么样,也好过直接暴毙吧。

或许也正是抱着这种想法,所以郑国明知此行屈辱,甚至要付出大出血的代价,可依旧派使者来楚国了。

“先前郑国受梁国威胁,边境有危,自身难以抵挡,所以请我来救。”

陆渊看着哀求的郑国使者,淡淡说道:“朕念即先前与贵主的友谊,楚郑二国的交情,毫无推拒,欣然应允。

于是发百万雄师,泛海而上,远渡重洋,到哪异国它乡,为伱等守边。

可你郑国,是怎么对朕的?

在我大楚大胜梁国之时,暗中与梁人勾结,威胁我大军后路。

是一场大胜机会,就这样白白流失,让梁人百万兵马逃过一劫,也让我大楚错失夺取梁国东部诸郡的机会。

这如此大的损失,你郑国担待得起吗?

还是说你们这些首鼠两端,毫无信誉的小人,以为一句认错服输,就能将此事轻轻揭过了。

一群背叛者,还想再和我大楚结盟,你们有那个资格吗?”

陆渊平静的话语中,带着浓浓的冰冷,刺的下面的郑使浑身一颤,心下凉了半截。

确实。

若不是去年郑国背刺,楚国的阳夏行营,能够顺利和东陆行营配合的话,此时说不定早就击败了梁国燕云庆的百万大军了。

而那时,梁国要是没了这百万主力,整个后方腹地,都将为之一空,再没任何军事力量。

楚国两路行营,便可直驱而入,顺势席卷整个梁国。

这收获,可是七郡、八郡,可是整个梁国,可是整个青州。

但就是这样的大好前景,大耗收获,最终却因为郑国的背刺,一股脑的都没了。

原本北伐一年灭梁国的战略,也由此而破产。

最终一场原本可以辉煌的大胜,拖成了如今这种烂账。

楚国针对魏国和梁国的突袭,变成了单挑全九州的较量,彻底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

这么大的仇恨,你说说,陆渊能原谅郑国吗?

换了谁,也无法原谅啊。

这一点,陆渊清楚,郑国那边,自然也清楚。

可郑国存亡,就在楚国一念之间,若不能取得楚帝原谅,郑国今年就要没了。

“陛下,鄙国知道罪孽深重,难得大楚原谅。”

郑国使者眼看事情不对了,连忙抛出自己的筹码:“但只要大楚能原谅我国,罢兵休战,那我国皇帝,愿意退位太子,放弃帝位。

同时送来嫡长孙,交给楚国为质。

并且割让海阳一郡,交给楚国赔罪。”

嗯,现如今的郑国皇帝,在遭受了如此惨败之后,威望已然大减。

引楚国来阳夏,是郑国皇帝做的。

背叛楚国,转投梁国,也是这位皇帝做的。

国土沦陷,帝都失守,也是这位皇帝在任期间发生的。

可以说,要是没有现如今的郑国皇帝,郑国还真就不会沦落到现如今的境地。

做了这么多错事,如今的郑帝郑廉,当然没法在皇帝位置上坐下去了,他也没这个威望了。

郑国之中,对他不满的人,大有人在。

如今要不是国中危急,随时都有覆灭之危,怕是早就有人开始发难,要进行清算了。

因此,这个时候选择退位背锅,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就成了郑廉最好的选择了。

起码,皇位还是在他这一脉身上,而不是被他弟弟给夺了去。

想重新扶持他弟弟跟他争位的人,在郑国遭受了惨败后,可是不少啊。

至于送嫡长孙之类的。

太子儿子都有十几个,送一个嫡长子出去,根本算不得什么。

哪怕日后,郑国和楚国的关系,再度反目了。

导致人质被杀,太子也有足够儿子来顶位,根本威胁不了郑国。

唯一让人心痛的,大概就是要将所剩不多的地盘,再分出一郡给楚国了。

不过海阳郡在国都沦陷后,对于郑国来说,意义就已经不大了。

豫州这片地区,根据文化和地理走势的不同,大致能划分成三块区域。

即南部、西北、东北。

三个区域,面积都差不多大,都是五郡地盘。

其中,郑国占据了西北和南部,晋国则占据了东北部。

不过,这是大灾前的疆域了。

随着这些年的战争,郑国和晋国,在唐国和许国的进攻下,都接连丧失了国内的北部领土。

如今楚国又打来了,一口气占据了豫州南部的三郡之地,差点就将这片区域给吞下了。

郑国准备割让的海阳郡,便就是在这南部区域。

而他剩下的三郡地盘,则全部集中在豫州西北部区域。

所以郑国的想法,其实很明了了。

那就是放弃隔了一片地理区域,统治沟通有些不便的海阳郡,用以换取楚国的原谅和退兵。

反正这个地盘,只要楚国想要,镇国基本上是保不住的。

与其让别人夺走,还不如现在拿出来做个人情,当做筹码,更划算些。

当然。

除了这个目的外,郑国其实也还有另一个暗戳戳的想法。

豫州南部,共有五郡之地。

楚国已经拿了三郡,郑国也打算再送一郡,那这就是四郡地盘了。

所以这片区域,最终不属于楚国的,也就只剩下一郡了。

那么这阵地盘在谁手中呢?

答案自然是晋国了。

自从晋国被许国逼得不断南迁后,好不容易抓到机会,从郑国手中抢到了这么南部一郡的地盘。

你要说郑国对此没有点怨气,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如今,晋国跑来帮郑国打唐国了,两边算是个盟友关系。

可当初楚国和郑国同样是盟友,因为利益,郑国该背叛的,还不是背叛了吗?

因此,若是能坑晋国一把,同时在坑的时候祸水东引,让楚国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晋国身上。

让晋国为自己扛住楚国的火力,从而给自己争取一个喘息之机。

这对于郑国来说,简直不要太妙。

晋国人倒霉,关我郑国人什么事?

只要我郑国能度过这关,存活下去,那就比天大,比地大,比一切都大。

至于所谓的盟友,那不就是拿来卖的吗?

而楚国会不会上当的问题?

都拿下豫州南部大半了,眼看着就要局部统一,你说楚国会放着边上那个碍眼的肉,不去吃吗?

郑国觉得,楚国是不会放弃的。

而只要楚国去吃了,作为已经将那块肉吃进嘴中的晋国,心中哪怕再怎么不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和楚国死扛了。

如此,郑国自然也就达成了,祸水东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