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反叛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地方军队镇压失败,李治任裴行俭和营州都督周道务统兵十八万,外加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共三十万征讨。”
“调露二年,大破叛军于黑山,斩杀叛军首领。”萧盼盼顿了顿,“当年五月,突厥再次叛乱。永隆二年,裴行俭再度出征,于当年七月破敌,并召降其余部,并于当年十月在长安斩首叛乱头目。”
“永淳元年十二月,突厥余部又叛。永淳二年,丰州都督领兵出朝那山,但军败死亡。李治又命程务挺出兵平叛。但同年十二月,李治病逝。”
萧盼盼摊手。
“大唐因此进入内部动荡时期,也是在这一时期,后突厥抓住了彻底做大的战略机遇。”
“在面对大唐可能反击的情况下,突厥确定了南扰,北抚,西征的策略。导致武女皇的反击并没有得到多少成效。”
“同时,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武女皇不仅修剪唐朝宗室,而且诛杀名将,重用不知兵的亲信,导致大唐北部边疆的危机越发加重。”
“和渤海国一样,这位突厥首领也很懂得利用时局,在武女皇执政的初期,面对武周方面的积极讨伐,他在一次大败后,就基本采取了避而不打的策略,并在适当的时机派使请降。”
“这样的投降自然不是真诚的,其原因就是为了争取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一时期突厥的战略可以定性为,和战并行。”
“而营州之乱的爆发恰恰给了后突厥机会。在帮助武周镇压契丹叛乱的过程中,后突厥从中搜掠了巨大的财富和人力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总体来说,从高宗调露元年到营州叛乱,大唐,包括武周对突厥采取的都是积极打压政策。这一阶段的强势对抗,对双方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但本质上,这一阶段是后突厥占据了主导权,它很好的抓住了大唐对外的国防压力,内部的政治动荡,和营州之乱的军事错误,最终完成了复国,并且争取到了稳定发展的时间,控制了原单于都护府管理下的大部地区。”
不能再把这些人当蛮夷看待了,大唐以后的一众帝王将相们纷纷在心中评价道。
“营州之乱期间,武女皇不想面对突厥与契丹的联合对抗,故而不得不对后突厥采取退让态度,主要表现就是突厥默啜可汗主动提出请求成为武女皇的义子,以此来获得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武曌听到这,也是颇有些哭笑不得。
“武周平定营州之乱的过程,和北宋收服燕云的过程一样,是一次极其丢脸的军事行动,这大大助长了默啜可汗的野心,也为他吞并松漠创造了有利的机会。”
“神功元年,在武女皇第二次平叛营州失败后,后突厥陆续入侵灵州、胜州等地,放纵军队烧杀抢掠。虽被驻守的武周将领击败,但后突厥再次利用武周此时在国防上的疲于应对,又请求和谈,武女皇采纳了阎知微的建议,答应默啜可汗的要求,于是双方正式达成了共伐契丹的协定。”
“在营州之乱平定后没多久,实力大增的后突厥再次借故入侵,劫掠财富和人口。面对武周的反击,后突厥依然采取避而不打的策略。对此武周方面也无可奈何,随着武女皇的越发老迈,整个边防政策也逐渐走向了保守。”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河南,河北设置武骑团来提高边境防卫能力,整个大唐北部的防御体系开始出现大幅度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