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396 字 2022-05-11

第六四二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听了冯保的话。沈默脸色大变,一拍大腿道:终于知道哪里不对了便对冯保道:这事儿我得赶紧去知会徐阁老,王爷那边你帮我解释一下。

听说徐阁老都不待见您了冯保小声道:干嘛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沈默一愣神,心说难道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了

冯保小声解释道:是陈师傅说的。

原来是老跟自己作对的陈以勤,沈默心下释然,要是这家伙不说自己的坏话,那才真叫奇怪哩。便淡淡笑道:少在这乱嚼舌根子,当心陈大人撕烂你的嘴。

冯保小心陪笑道:这不是向着您吗。

知道了。沈默笑骂一声道:快去传话吧。两人便分头行动,冯保回王府报信,沈默则去了西内。大内侍卫已经是老相识了,只是陪笑问了问,您这是要见皇上,还是去内阁啊

沈默说是去无逸殿,侍卫便知会值房里的公公,领着他进了宫,往无逸殿方向去了。

徐阶正在批阅公文,听说沈默进来,起身热情相应,全然看不出刚摆了人家一道的尴尬;沈默也依旧恭敬有加,也看不出哪怕一丝不满。

拙言,有什么事吗。就坐后。徐阶轻声问道,他知道沈默现在奉行缩头政策,那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沈默点点头道:方才打听到个情况,得赶紧来跟老师说说。

拙言请讲。

关于严世蕃贪墨三大殿资金的事情,不能往下查了。沈默沉声道。

为何徐阶不动声色道。

再查下去,沈默轻声道:就查到天上去了。

什么徐阶不禁动容道:你说皇上

不错。沈默压低声音道:据可靠消息,内廷二十四衙门连年亏空,去年皇上心血来潮,命内廷整顿,还要查看账目,司礼监的太监们东挪西凑,还有八十万两的大窟窿没有补上

难道徐阶的老白脸变得更白了,艰难道:是严世蕃帮着补上的。

默沉声道:而且正是挪用三大殿的款子

徐阶闻言沉默良久,最后叹口气道:严世蕃这是挖了坑,等着我往里跳啊说完朝沈默拱手道:幸亏拙言发觉的早,不然为师真要误中奸计了如若真让严党把案子查下去,待真相大白后,严世蕃便立时成为为主蒙垢的忠臣,邹应龙却成了诬告贤臣的小人,哪怕嘉靖皇帝对严世蕃再有偏见,也会心生恻隐,让他过了这一关的。

沈默和徐阶不禁倒抽凉气,原来严世蕃早就察觉到圣眷已衰,一面试图挽回,一面悄悄布下了这个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局,现在三法司尽以其马首是瞻,八十万两工程款。也化成补丁,填上了宫里的漏洞,木已成舟,无可置辩,竟成了无解之局

~~~~~~~~~~~~~~~~~~~~~~~~~~~~~~~~~~~~~~~~~~~~~~~~

次辅值房中的两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徐阶暗道:这样一来,我前日去严府的一番做作,真成了止增笑耳,原来人家早握好了底牌,就等着着最后一刻翻盘了,又怎会因我几句承诺,引而不发呢

沈默却十分郁闷,原本很简单的事情,被这帮人搞得如此复杂,如果不把三大殿余银案写进弹劾奏折中,说不定严世蕃已经卷铺盖滚蛋回家了,哪会给他咸鱼翻身的机会

不过他也知道,这是立场问题,哪怕邹应龙听了自己的话,徐阶的人也会把那案子添进去的。因为徐党的目标是彻底打到严党,取而代之。而沈默却不希望严党就此完蛋。归根结底,在一家独大的朝堂上,是不会允许新生势力发展的,所以他理想的状态是,徐党占据上风,却没法取而代之。如此,自己那点弱小的势力,才能在两党夹缝中求生存。

因此,沈默愿意看到严世蕃逃过此劫,而徐党却迫切希望能将其连根铲除,所谓欲速则不达,这下徐党正中了严世蕃的奸计,一下子被动异常。

过了不知多长时间,还是徐阁老开了口,问道:拙言,不瞒你说,老夫也觉着起先的定计有些太狠,想要缓一缓,松一下。

沈默看看墙上挂着的御笔抱一,心说:看来这次我倒跟皇帝不谋而合了,当可事半功倍,左右逢源了。便正色道:需要学生做什么,老师尽管吩咐。

徐阶望着他道:老夫现在只想把严世蕃赶出京城去,拙言,你能把这件事办好吗。

学生可以试试。沈默轻声道。

尽是试试而已吗。徐阶有些失望道。

一定可以。沈默笑笑道。

那好,我会向皇上进言,徐阶道:让你参与进此次会查,千万记住。不要让严党把此事抖出来

沈默点点头,轻声道:那样的话,必须要做一些让步了。

不要紧。徐阶一摆手道:只要严家父子下台就行,至于严党其他人,我可以都放过。

沈默心中一喜,这不正是自己最希望的局面吗但面上仍然沉稳道:谨遵老师的命令。两人又谈了些后续的事情,沈默便告辞出宫,徐阶则继续办公。到下午时分,他才起身去紫光阁例行请安。

所谓请安,除了问问皇帝龙体安康外,便是向皇帝汇报这一天收到的主要奏报,并提出处理意见,皇帝答应了,司礼监便批红用印,成为大明的国家意志,交由下面执行。

尽管嘉靖近年来愈发怠政,但对几件事情,还是十分上心的,一是南倭北虏,二是江南市舶,三是各级人事变动。因为前者关乎他的国土安全,次者关系到他的钱袋子,后者则是至关重要的人事权。把这三方面抓好了,帝国就乱不到哪里去。

对于边事,总体来说是南喜北忧,从嘉靖三十九年起,南方的抗倭形势便渐渐好转,在苏松一代倭寇绝迹后,戚家军奉命南下,在台州九战九捷,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歼敌万余的辉煌战果。戚继光和他奇迹般的军队,自此威震天下。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也向屡战屡败的大名官兵,指明了取得胜利的道路。

各省将领纷纷来到戚家军营,学习戚继光的治军之法,观摩戚家军的行军作战。戚继光也不敝帚自珍,将自己与沈默合编的纪效新书,倾囊传授给诸位将军。在戚家军辉煌的战绩面前,没有人质疑写书人的资历,反而奉为圭臬,回去后纷纷照着组建新军。

此时,正是东南军改的黄金时机,沿海的卫所军队,在倭寇数年的冲击下,已经名实俱亡从地方到朝廷,都在现实的压力下,没有人愿意恢复战斗力低下的卫所;那些在残酷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领们,全都一股脑的改为募兵制,以丰厚之资招募勇武之士,效仿戚家军的赏罚制度作战阵型,战斗力很快飞跃提升。

对于明军的进步,作为对手的倭寇最有发言权,在十年前,一百个倭寇,在几个精锐武士的率领下,便敢向上万明军发起冲击,还能战而胜之,杀敌无数;到了五年前,同样的倭寇,就只敢冲击上千人的明军队伍了;到了这几年,情况变得一年比一年糟糕,几乎在人数相当时,倭寇也没法占到优势了,如果碰上比较生猛的俞家军谭家军卢家军还要被人家以少打多;若是碰上戚家军,直接望风披靡,赶紧逃命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