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零章龙南县中
随着沈默一声令下。亲卫们将两边伤号带到他面前,猛地将所有人的单衣脱下,只见每个人的身上,都累累遍布着青赤伤痕,看起来都伤得不轻。
似乎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些山民咬着牙不吭一声,而几个官兵都在那哼哼唧唧。
刘显也觉着面上无光,恶狠狠道:都他噤声。吓得那些伤兵一哆嗦。
沈默却不以为意的笑道:哎,老总不必如此,本官也是受过伤的,那真是痛彻心扉,叫两声也是应当的。说着假意训斥侍卫道:人家受了伤还罚站,也太不仁义了。
郝县令赶紧让衙役们搬来长凳,让那些伤号坐下。
待那些人坐定,沈默吩咐侍卫道:把老崔请来。原来崔延听说何心隐要跟沈默出去平乱,静极思动,便非要跟着出来,沈默本就深感愧疚他良多,更何况山区卫生条件极差,有个医术高明的太医傍身,绝对有备无患。
正好余寅坐的是马车。便将他一起带上,没想到一来就派上了用场。
卫士们将崔太医从马车弄到轮椅上,推着来到场中,崔延活动着筋骨,嘿嘿冷笑道:让咱都伤成啥样了。说着话,便被推到了伤号们身边,伸手在人家身上又摸又捏,还啧啧有声道:块练得不错啊让围观百姓的鸡皮疙瘩掉了一地,那些被他摸捏的伤号更是菊花一紧不寒而栗。
把所有人都摸了个遍,他又回到了沈默面前,点头道:有数了。
怎样沈默问道。
崔延的目光扫过那些伤号道:山民是真伤,大兵们是假伤此言一出,人群嗡得一声炸开了锅,山民们欣喜若狂,观众们神情亢奋,官兵们却群情激昂,大声抗议道:都青紫烂红还说是假伤难道非要缺胳膊少腿才认吗。
刘显也黑着脸道:你的心到底长在哪边
长在正中间。崔延满不在乎的看他一眼道:你是几十年的老行伍了,手下受没受伤你看不出来
我就看见他们浑身青紫了。刘显怒目圆睁道。
假的崔延不屑道:殴打的伤痕会因淤血凝聚而变得坚硬,而伪造的伤痕却是柔软平坦,一摸便知,不信你自己去试试。
这都是因人而异的。刘显冷笑道:气功练得好,就不会有淤血。说着随手拉过一个伤病,大手在他的伤口上反复揉搓道:你看掉色了吗。
别搓了,都搓下灰来了。崔延满不在乎道:我没说这颜色是涂上去的,你搓个什么劲儿
哈哈哈,既不是涂上去的,又不是打出来的刘显放声笑道:难道是自己生出来的引得众官兵一阵笑。刘显又朝沈默抱拳道:请大人主持公道,让这位
崔太医。沈默笑眯眯道。
崔太医刘显顺口接一句,这才知晓对方的身份,不由声音渐小道:拿出证据来。
可以。刘显呵呵笑道:要是证明了我说的是真的
刘显看看胡大,后者心一横道:俺就以死谢罪
要是证明不了呢刘显一张老脸阴得可怕。
瘫子我随你处置。崔延大喇喇的一挥手,问胡大道:你知道鬼柳吗。
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胡大仍嘴硬,但一张黑脸上,却渗出许多油汗。
那好,我再说清楚点。崔延面上的嬉笑之色尽去,高声道:鬼柳,又叫榉柳,生得不高,但粗粗直直的,是木匠们的心头好。说着一指街尽头道:那几棵就是。便吩咐沈默的侍卫道:去取一截树枝来,我要带叶的。又吩咐那郝县令道:我要老烧和醋,还有一炭炉,你这有吧少字
有,太有了。郝县令满口答应,赶紧让人准备。
听他报出这几样东西,那胡大已是面色煞白,其余的伤兵更是不自禁的哆嗦起来
那些东西备齐之后。胡大终于颓然低头道:咱们道行不够,让崔爷见笑了引得众人哗然一片,刘显更是老脸铁青,但沈默却淡淡道:到底怎么回事,还麻烦崔太医揭秘郝县令也附和道:对对,也好让大家得个经验不是。
没问题,崔延笑道:东西都备好了,瞧好就是了。便命人将采来的叶子捣碎,合着老烧拌成一些绿色的汤汁,然后涂擦在胡大的胸口及手臂上,不一会,便浮现出青赤如同殴打的伤痕,引得围观者啧啧称奇。
还有些紫黑色的棒伤呢郝县令对比一下胡大和其它人,一脸好学道:这又是咋弄出来的
这个稍麻烦点,但也不难。崔延命人将浸在醋中的榉树皮,平放在胡大的皮肤上,然后从炭炉中取出块木炭,搁在上面熨烫,不一会儿,又出现了棒伤的痕迹,明眼根本无法判其真伪。
真是神奇啊郝县令啧啧称奇道。
不过是市井无赖,讹人钱财的惯用招式,崔延却不屑一顾道:孤陋寡闻
~~~~~~~~~~~~~~~~~~~~~~~~~~~~~~~~~~~~~~~~
这下真相大白,众人的目光再次回到沈默和刘显身上,看这一文一武两位最高长官,如何处理眼下的情形。
沈默的面上,已经被寒霜笼罩,望向后者的目光,绝对称不上和善了。
刘显扑通跪在地上。闷声道:仆驭下不严,请大人治罪
沈默沉声问道:欺凌百姓,讹诈钱财,依照大明军法,该当如何处置
当然是死罪了,胡大低着头一动不动,摆出一副引颈就戮的样子。
刘显喉头一紧,颤声道:大人开恩呐,这胡大等人,是末将最早招募的一批将士,当时是五百多人,几年南征北战下来,只剩下一百多个不能再死了。说着伏地叩首道:他们今日的胡作非为,都是末将放纵所致,但请大人看在他们曾为国出生入死的份上,饶过他们的性命吧。
其余官兵也跟着跪在地上,一齐道:求督帅爷爷放他们一马。也许是被刘显的话打动,好多老百姓也跪在地上,请求饶胡大等人一命。
见此情形,沈默长身而起,走到刘显面前,冷冷道:你是抗倭宿将了,应当知道。我们从抗倭初期的十不敌一每战必败,到后来的以少胜多,摧枯拉朽,是靠什么实现的这种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