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一章 君(下)(2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1971 字 2022-05-11

皇上太监们哭成一片。

本来已经大好的万历皇帝,因为服了两粒金丹,在夜里猝然死去当然其中还另有隐情,但能对外公布的消息,就只能到此等程度了。

二位太后和王皇后,三个女人围着遗体尚温的大行皇帝,哭得昏天黑地。其余的嫔妃内宦,跪在帷幕外放声大哭。

但皇帝突然驾崩,有太多的大事需要处理,光哭是不行的,还得强忍悲痛拿出主意。

在司礼太监张宏,慈宁宫管事牌子邱得勇等人的安抚下,终于权且敛住戚容,到隔壁静室议事。

头一个议题,就是接下来怎办么。

怎么办哭肿了眼的李太后问接替张宏的大内总管田义道。

按照先例,应该是请内阁大臣,几位国公爷入宫,襄赞太后处理大行皇上的后事。田义轻声答道。

哪里还有内阁大臣李太后茫然道:听说不是都卷铺盖了么

一来,他们的辞呈皇上还没批,二来,可以让他们感恩,尽心竭力的辅佐新君。应该说,田义还是太监里比较靠谱的人物。

新君李太后低头看看自己怀里的孩子,那是万历皇帝唯一的子嗣一年仅两岁的皇长子朱常洛。这孩子长得和万历真像,她恍然回到了十二年前,自己看着大臣,抱着自己八岁的儿子登极,然后就是不堪回首的八年。直到万历成年,母子俩才重新找回了安全感和尊严。

难道又要重演这段历史而且这孩子才两岁啊,还要比前次最少多六年。

李太后想想就不寒而栗,许久才垂泪道:高宗皇帝临终时,曾有遗训: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争奈东宫小哩难道又要让这可怜的娃娃,像他父皇那样么太后可以监国的田义轻声安慰一句,又觉着不妥,再加一句道:太皇太后更好。

大家一看,心说,这有三位够资格的,可不怕人手不够了。

李太后沉默许久,就当大家以为是默许了时,她却语出惊人道:那何不直接立个长君呢

可皇上就这一个子嗣田义心说,那能凭空变么

但高宗皇帝还有儿子,大行皇帝还有个同母弟弟。李太后沉声道。

原来她是想让潞王当皇帝,不过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也并不意外。

兄终弟及,也不是没有先例,就让潞王先当一任,但立常洛为皇太子,将来再接他的大位。李太后缓缓解释道:哀家记得,本朝就好像有这样的安排。

李太后好读书,自然不会连这点知识都要求助,她不过是想让别人道出来,更有说服力罢了。

当年英宗北狩,太子也就是宪宗皇帝才两岁,国无长君。

在孙太后的受意下,景皇帝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长子为太子。这可是在新君面前邀功的大好机会,田义还在沉吟,张诚抢着回禀道:说来也巧,宪宗皇帝当时也是两岁。

但那是国家危难之际。田义出声道:鞋子眼看就要兵临北京城了

难道现在不危急田义毕竟才刚上位,有的是想挑战他的,另一个大太监抗声道:鞋子休养了十多年,早就兵强马壮了。若让他们知道了,我大明换了两岁的天子,哪里还有敬畏,肯定会提兵入寇,再临京城的

还有南方的叛乱又一个太监帮腔道:要是知道下任皇帝才两岁,肯定野心更大了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把田义说的招架不住,只好告饶道:老奴说什么不重要,还是请大臣们来拟遗诏吧。他准备让大臣们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遗诏一听这两个字,李太后又想了让她倍感屈辱,也是导致皇室被权臣欺凌的隆庆遗诏,。不由怒火熊熊道:田义,哀家问你,决定新君的权力在哪里是哀家,还是那些臣子

当然是太后娘娘了。田义脸sè煞白道。

那你为何要让大臣来拟遗诏李太后y森森道:莫非是在为你的主子把持朝政做准备引

田义这才想起高拱沈默,给李太后带来的惨痛记忆,知道自己说什么都没用了。

第二天,身穿青衣角带,在宫门外守了一夜的大臣们,才被允许进宫吊唁。

臣子们对万历这样的皇帝,自然谈不上什么真感情,但一想到国家多事之秋,又没了皇帝,还是忧虑难耐,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起来。

在大行皇帝的灵柩前哭过后,等待他们的,是二位太后娘娘,拟定的潞王继位,朱常洛为太子的懿旨。

大臣们一片茫然,虽然对万历皇帝暴毙毫无准备,但大家心里并非没谱,因为六十年前正德皇帝暴亡,前辈大臣们的应对措施,已经载入史册,堪称经典。大家只要照方抓药即可。

他们甚至已经在宫外想好了遗诏,要好生利用这个机会拨乱反正,挽回天下人心。

怎么突然就没有遗诏,这个环节了,大家都望向跪在最后面的申时行。

分割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