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徐达亲临贡院月票)(1 / 1)

“科举下雨,这是甘霖,是好兆头。”

“朱公子,你可一定要考个好成绩,只要榜有名就行了。”

“俺们一家的生计,都决定在你的手里。”

……

一大早,就有妇人聚集在贡院门口。

看着天色,议论纷纷。

有人甚至直接焚香祈祷朱恪能考个好成绩。

而此时。

朱恪的确正在奋笔疾书。

天色刚亮,光线勉强能书写时,他就开始了。

此时。

一篇时论大明宝钞的文章,跃然在稿纸。

行草字迹,相比昨天,明显有些潦草了些。

某刻,朱恪停下笔。

拿起写好的样稿,仔细读了起来。

策论是讨论洪武七年施行的大明宝钞后,不到两年时间,宝钞贬值一倍的问题。

要士子提出,宝钞贬值的缘由,及如何阻止宝钞继续贬值,有效、可行性的建议。

说白了,就是用时事考察士子在国策大政方面的大局观。

策论和刑名虽然被放置在科举最后。

甚至第一部分,达不到乙下的合格线,阅卷人都不会看这两部分。

看似这两部分不重要。

其实也并非真的不重要。

凡事能进入前十甲的士子,后面两部分占分比恰恰十分重要。

尤其是前三甲。

前三甲不外放地方,直接在朝中为官,状元更是只要通过殿试,就会直接点翰林。

就更要具备策论展现出的大局观和刑名所要展现的细节能力。

基本功扎实,大局、细节兼而有之,才能杀入前三甲,才能直接在朝中为官。

所以明初这个时期的科举,虽然已经出现僵硬死板的现象。

但科举整体的考察,还是十分合理的。

关于大明宝钞这个问题。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或许是件棘手的事情。

可对朱恪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

无论是剖析问题的根由,亦或是提出建设性意见。

宝钞始于元朝。

明灭元后,民间一直还在流通元朝的宝钞。

作为一个正统性王朝,无论是出于利益,还是统治,都不可能让元宝钞,继续流通。

清除元朝的痕迹,是必然的举措。

加之明朝立国,不同于其他的朝代更迭。

元朝本身就用发行宝钞,大肆掠夺了民间的贵金属。

元朝统治时期,发行纸钞,即便掠夺性导致贬值,但元朝的钞法,基本还是与贵重金属挂钩,纸钞即便贬值,还能兑换贵重金属。

而纸钞的便于携带性,再加百姓的逆来顺受,基本还能确保宝钞被百姓接受、使用。

可灭元过程中,大都的元庭层,基本较为完整的撤退到塞外。

集中在以元帝为首,元朝贵族手中的庞大贵金属,也一并被裹挟到塞外。

这就导致了,明朝立国后,不像其他朝代那样,代替旧朝后,基本完整的接收了旧朝所有的财富资源。

哪怕这些以铜钱为代表的贵金属,藏在民间,至少还留在中原内部。

新朝可以通过铸币权,逐步把民间财富聚敛到国库。

可大明不能用这个办法。

民间的贵重金属很少,行使铸币权也聚敛不到多少贵金属。

甚至明朝由于接收的贵重金属少的可怜。

连历朝历代那样,铸造新钱,正常行使铸币权都办不到。

除了自然资源,大明立国,可谓是一穷二白。

多重因素下,只得推行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某种程度,就是以统治权为凭据的一种初级原始信用货币。

发行之初,没有控制好发行量,可能也不想控制。

毕竟明朝立国以来,已经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北征了。

没有足够的贵金属。

只能用超发宝钞的办法来发放粮饷、俸禄,购买粮草。

超发首先引发了第一次宝钞贬值。

宝钞贬值,铜钱为代表的贵重金属升值,造成了百姓恐慌性挤兑。

而大明发行宝钞,从民间收集兑换来的贵重金属太少。

毕竟民间的贵重金属,被元朝大量掠夺裹挟到了塞外。

在无法应对挤兑潮的情况下,朝廷出了两个损招、臭招。

一、宝钞和贵重金属彻底脱钩,让宝钞完全变成了一种,信用货币,本就恐慌的百姓,更加恐慌。

二、宣布宝钞只发行,不回收,等于直接宣布放弃了朝廷对货币拥有的调节权。

在这种情况下,不到两年时间,宝钞贬值一倍,甚至民间出现了宁愿以物易物,不愿用宝钞交易的情况。

不但造成了国库的巨大损失,还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公信力。

朱恪自信,他对大明宝钞问题的分析,绝对没错。

应对贵重金属短缺、无解的客观条件,如何提升宝钞的坚挺性。

他对症下药,给出了数条建议。

一、用粮、铁、盐、布匹这些民生必需品,择一样,或者几样和宝钞挂钩,作为宝钞发行的凭证,遏制百姓恐慌。

提升百姓对宝钞的信心。

他相信这一招,一定管用。

因为历史,某个时期,同样推行信用货币,又面临缺乏贵重金属,就是这么干的。

这么做的就有个前提。

作为宝钞兑换物,朝廷必须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定价权。

他也给出了建议,认为属于朝廷专营的盐铁最合适。

二、重新恢复对货币的调节权。

朝廷可以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回收民间流通中,庞大的宝钞,收缩流通性,提升宝钞的价值。

他相信,太祖一定有办法,让那些富贾豪绅,主动购买大明债券的。

三、通过与周边贸易,尤其是塞外贸易,及开采,尽快恢复朝廷的贵金属存量。

他相信,只要这三条,主要还是前两条建议能执行下去。

恢复百姓对宝钞的信心不成问题。

检查了三遍后。

朱恪抬头看了眼天色,笑着松了口气。

策论写的十分精彩,他相信,这样一份策论,绝对能解决大明现有的问题!

第一部分考试内容,他不敢说是最好的。

但这策论。

无人能望他项背!

能否榜有名无所谓,只要能让太祖朱元璋,看到这份策论,就不枉他参加这届科举了!

……

“快看,魏国公的车马!”

“是魏国公,还是徐小姐?”

……

就在朱恪誊抄策论时。

一辆带有魏国公府特有标记的马车出现在贡院外,引起百姓激烈议论。

徐达面色阴沉的坐在马车内。

顺着窗帘缝隙,看着愈发阴沉的天色。

一场暴雨,说来就会来。

求鲜花。

五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4月30日到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