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从四川苍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光电领域专家罗先刚(1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3085 字 9天前

院士出生地

罗先刚院士,197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白桥镇青林村。

苍溪县位于四川省广元市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南麓,东与南江、巴中县接壤,南与阆中县相连,西与剑阁县交界,北与旺苍县、元坝区毗邻。

苍溪历史悠久,夏为梁州之域,商为雍州之境,周处巴国边陲,秦、汉以及三国蜀汉均属阆中县地。

西晋太康年间,析阆中县置苍溪县。南朝宋元嘉八年,改名汉昌县。

隋开皇十八年,废汉昌县名,复苍溪县名。

南宋淳佑三年,迁驻大获城。元初,迁驻原址。

明洪武十年,苍溪县并入阆中县,十三年,析置苍溪县。

清嘉庆七年置川北道,苍溪县隶川北道保宁府。

1933年9月8日,成立苍溪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5月红军撤离后,防区县政府重返县城。

1949年12月31日苍溪县解放,先后隶川北行政公署剑阁专区、南充专区,1985年改隶广元市。

苍溪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有唤马剪纸、歧坪真丝挂毯、漓江高跷、苍溪根雕等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独特的苍溪灯戏,融合傩系等多种元素,形成独特唱腔,是川派傩系源头。

苍溪县是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苍溪名人辈出,两汉之交的大学问家谯玄,出生于县境白驿乡谯坝村,汉成帝时应皇帝试庭对第一,被任命为议郎官,汉平帝时被任命为绣衣使者,王莽专权时归隐故里,其品格为后代称颂。

南宋苍溪县禅林乡青山村人王樾,公元1231年登进士第,宋理宗金殿策对第一,高中状元,曾授京畿大夫,后升巡案。

苍溪城关镇兴贤街人陶泽琨,原为清末武秀才,后毕业于四川官弁学校,时任清军绿营管带,率部起义加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攻打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南苑官署时立下战功。

出生地解码

苍溪县对罗先刚院士的成长及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苍溪县重视教育事业,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都很高。

罗先刚小学在青林村小学就读,初中考入白桥镇初级中学,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苍溪县有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高中学校,如省一级示范普通高中苍溪中学、省二级普通示范高中苍溪城郊中学校等。

罗先刚高中升入苍溪县城郊中学,该校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氛围为他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

苍溪有着深厚的状元文化底蕴,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樾为当地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苍溪县将状元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状元桥小学等学校以状元文化为元素打造校园文化,提出“读百家书,做状元郎”育人文化理念。

这种文化氛围激励着罗先刚等学子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苍溪重视教育的传统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这种学风在当地代代相传。

罗先刚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学风的感染和影响,培养了对学习的热爱和专注。

罗先刚的父亲是原禅林乡的乡干部,虽然没有详细资料表明其父母对他的具体教育方式,但在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父母对他的成长应该起到了支持和鼓励的作用,培养了他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苍溪人勤劳、朴实、坚韧的品质在罗先刚身上也有所体现。

他在学习上坐得住、喜欢钻研,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家乡人的品质传承或许有着一定的联系。

院士求学之路

1989年9月,罗先刚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1993年7月获学士学位。

1995年9月,罗先刚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98年7月获硕士学位。

1998年9月,罗先刚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2001年3月获博士学位。

2001年5月—2002年5月,罗先刚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1年5月—2005年1月,罗先刚担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助理(Research Scientist)。

求学之路解码

罗先刚院士的求学经历丰富而扎实,各个阶段都为他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罗先刚在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学习,为他构建了系统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培养了他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是他科研之路的起点,让他具备了深入研究光学工程领域的基本素养。

罗先刚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使他能够专注于光学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研究所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导师团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这让他得以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罗先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撰写学位论文,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问题解决以及学术创新等方面。

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关键。

罗先刚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担任研究助理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技术和方法,拓宽了国际视野。

罗先刚与国际顶尖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让他能够站在全球科研的前沿,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为其回国后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借鉴。

海外的研究经历还培养了罗先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能够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迅速适应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综合素养和科研竞争力。

罗先刚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培养了卓越的科研能力、拓展了国际视野。

这些都为他在光学工程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并最终当选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院士从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