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2 / 2)

梁九功一跪,磕头道:“奴才的脑袋万岁爷过后再砍不迟,还是纳兰公子要紧啊!公子往太皇太后那边去了……”

玄烨指着梁九功,忍着没有踹他一脚。

——这才过了几天呢?

玄烨想到了顾总管的提醒:“万岁爷,您的陪臣需要您的保护。”

那时自己还信誓旦旦地说:“朕有办法。”

当下竟然一下子应了验,真来了危机,可是朕没办法啊!

“禁书之令”下了就不能收回,朕的纳兰不会真的被推崇张岱的激愤“前明壮士”给刺杀了吧?

“愣着干什么?”玄烨指着顾问行师徒,“朕和皇后一同去慈宁宫。”

“是,臣妾陪着皇上。”赫舍里牵住玄烨的手,稳住丈夫的阵脚道,“一切会迎刃而解的。”

*

慈宁宫。

“纳兰性德,给太皇太后请安。向太皇太后请罪。”

“孩子,起来说话。”孝庄对纳兰招了招手,“坐到老祖宗身边来。”

“是。”纳兰起身上前,“谢老祖宗。”

孝庄对纳兰很是疼爱,一点不想听纳兰的自责之言,只拉着他的手,放在自己盘着念珠的温暖掌心中,让他安心。

“老祖宗啊,不想问你哪里错了,而是想问你打算怎么办?”

纳兰想了想,道:

“我要是主动采取措施自救,就相当于告知天下的读书人,皇上做错了;我要是乖乖回家坐以待毙或是提心吊胆地等人保护,就等于我真的是个敌对汉人之学的罪人。”

“所以我想,这事还得是有份量和有威望的汉人大臣站出来,为皇上说上一番圆的上号的话出来才行。我的老师徐乾学,在汉人心中颇有口碑,要是老祖宗能够敲击敲击他,让他为学生纳兰性德正名,那我相信自己就不会落入四面楚歌之中。老祖宗觉得好不好?”

孝庄点头道:“你经过思虑的想法,自然是有你的道理。”

纳兰在太皇太后慈祥的神色中,应道:“是。”

孝庄拿出事实问纳兰:“孩子啊,你应该知道老祖宗因为你祖王父多尔衮的缘故,忌讳文人张岱,你为何不但自己看张岱的书,还跟皇上分享书中所得?”

“请老祖宗原谅。”纳兰低头,“我读书兴趣广泛、多方渴泉,所以看了张岱先生的书;因此也让皇上有所涉猎、给皇上出了天文学算术题,使得皇上因为解题不顺而迁怒于书作《夜航船》且下了禁书令,是我的错。”

纳兰补充道:“我光顾着跟皇上分享自己打开的眼界了,没有考虑到皇上的真实感受和可能会有的后续行动,是我处事欠妥。”

“难道皇上就一点错都没有吗?”孝庄反问,“他刻意让你变成‘前明士人’的憎恨对象,说白了不是因为他心虚和没有底气吗?玄烨,霸气的外在底下,是一颗怕输的心啊!”

“我明白。”纳兰显得通透,“所以得知事情之后,我想的是为皇上解忧,而不是:斥问皇上为什么拿纳兰做挡箭牌?这么做之前为什么不跟纳兰商量?在老祖宗胡说和栽赃张岱,说张岱写书之目的就是为了误导纳兰、让老祖宗您为纳兰善后。”

“我是替皇上庆幸啊!”孝庄拍了拍纳兰的手心背,表示肯定,“幸好皇上身边的是你。孩子,于公于私,你都无可替代。”

“苦了你,这回是皇上做的不妥当。”

“皇上的话就是圣旨,不管是谁都要照办。如果收回成命,就会叫想挑衅皇权的人有机可乘,不利于龙椅安稳。为了皇上的皇权不被颠覆,我受点苦不算什么。”

孝庄对掌事宫女道:“苏嬷嬷,你去把皇上给我叫来!”

苏麻喇姑问:“回老祖宗,皇上今日往内务府去了,专门为您挑选圣寿的贺礼呢。”

“皇上要是能让我这个皇祖母省点心,我也算是能过个舒心的圣寿了。”孝庄声线镇稳道,“我从皇上还是这么高时候——”

孝庄伸出手来一比,“就开始管束他,教他怎么当好大清的掌舵人。如今看皇上做事越来越随着性子,我是一面盼着他能够有所改变、一面反思自己做的不够啊!”

苏麻喇姑问:“老祖宗是为皇上付出最多的人,怎会做的不够?”

“就是因为付出太多,才造成了皇上今日的性格啊!”孝庄话里有话,“皇上会如此,何尝是因为身边有纳兰?更是因为我这个皇祖母把江山和政绩、霸业与雄心、君道和君行,对他灌输的太过……”

苏麻喇姑才走到门口,就看见了匆匆而来的玄烨和赫舍里皇后的身影。

她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按着礼数把皇上和皇上往殿内引。

*

玄烨踏入慈宁宫正殿,见纳兰坐在孝庄身边,紧张的心情瞬间放下了一半。

“孙儿/臣妾给太皇太后请安。”

孝庄用眼神示意赫舍里皇后到一边坐下,然后对玄烨罚道:“皇上,你就原地站着。”

玄烨双手一垂,应了一声:“是。”

孝庄责道:“皇上一面笼络汉臣、让汉臣笼络汉人,另一面就把汉人的著述给禁了,失信于人如何为君?”

玄烨这回倒是没把责任推卸在纳兰身上了,而是向孝庄认了错。

“孙儿因为解不出天文算术题而生气,所以禁了张岱的《夜航船》,这倒是其次。天下之汉人不可胜数,其中多有玩弄文字之辈、欲结党为恶,蛊惑人心,敌对大清。孙儿拿张岱来开个禁书的先例,就是为了警告那些自作聪明的汉人士人们:不要妄图‘以笔’来与大清做对。”

纳兰起身,站到了玄烨身边。

“臣明白皇上的意思,汉人之中,可用之人和衷心之人,已经归于朝廷;剩下的隐逸之人和张狂之人,是两个极端,不肯向大清低头、也不愿被朝廷招安,只想着以文明志、以嘴正骨气。是时候让那些人闻风而动了,他们一旦为张岱出头,朝廷正好能把暗处和显处的危险分子都一网打尽。”

“对,朕就是这个意思。”玄烨看着孝庄,“朕不是刻意牺牲纳兰的安危,而是为了时局考虑。”

玄烨发心道:“孙儿以为,国家文治,应以推广经学为主,那些三教九流、杂学不粹之书,可留而不可大范围传播。”

“孩子。”孝庄趁机问纳兰,“你可愿意担负起整理、修订、编撰经学的重任啊?”

“回太皇太后,愿意。”

纳兰对前景如此规划道:

“臣有这样的打算:在参加科举之前,编完《古抄本十二卷》。等到考取功名,入对应官职之后,与同僚们一起为翰林之事。”

“另外,臣还下定了决心,在自家编写《通志堂经解》和《渌水亭杂识》,以正经学之正道和正杂学之理据。”

——纳兰不可以入翰林!考了第一名也不许!

玄烨在心中嘶吼出这么一句话来。

在玄烨看来:纳兰只能留在身侧,相伴相随,放什么位置去当什么官都不合适。

孝庄问:“皇上在想什么?”

玄烨一看身边人,道:

“朕没想什么,就是想看看纳兰的本事。反正禁书令朕已经下了,收不回了。”

“纳兰置身其中、首当其冲,他没叫朕给他主持公道、也没在皇阿奶面前说朕的不是,可见他是不怕死、不怕那些想为张岱出头的恨不得暗杀了他的‘前明壮士’们!”

——皇上,你知道“不怕”跟“不安”的区别在哪儿吗?

——我现在是不安,惴惴不安。

纳兰没说话,真要反驳玄烨,还真拿不出措辞来。

“玄烨,纳兰,你俩跪安吧!皇后留下来陪我说说话。”

“孙儿告退/臣告退。”

*

君臣一并走在去书房的通途中。

“朕听说你现在一套衣服就要花五万金,”玄烨对纳兰笑道,“那日后朕打三藩,是不是要去你家里向你要点钱、来置办军饷啊?”

“皇上明知道是有人造谣。”

“朕的福建水师,造一艘战舰才申请朝廷调拨军费十五万金。”玄烨挖苦纳兰道,“朕的御敌装备,呵呵,不过是跟纳兰公子的三套衣服等价。”

“皇上要是较真,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你编写《通志堂经解》的经费,要不要朕给你出?”玄烨换了副正经的态度,“你不是不想麻烦你阿玛明珠吗?”

“《通志堂经解》我还没有开始着手,等到具体的编撰规划出来、上呈皇上阅览批示以后,再谈论开销之事不迟。”

“你还知道叫朕阅览批示啊?”

“应当的。”

“应当的?是为臣本份应当,还是为君有责应当?”玄烨不依不饶,“纳兰你编写《古抄本十二卷》前后,怎么没有问朕的意见?”

“《古抄本十二卷》相关的经典,是徐乾学徐先生送来的。他的本意不是为我扬名声,而是想累垮我,所以我不想皇上多过问编书的经过,只想把最后的成果刊印出来、交给皇上看,这就够了。”

“好。那朕就准了你的意思。”

玄烨驻足在距离书房百米处。

“你要写的《渌水亭杂识》,跟历朝历代的同类书籍相比如何?”

“我自然是希望能做到最全最好,只是评价权在世人手中。”

“朕给你一个特权,皇宫里的书,你可以随便看、随便取。”

此话一出,玄烨就看到了纳兰高兴的神情:

能得纳兰发自内心的一笑,别说是一个两个特权,十个朕也给的起!

朕做朕的明君、做朕的蓝图、做朕的千秋伟业;纳兰做他的贤臣、做他的学问、做他的一世名声。如此就好。

“你回家去吧!朕今天不留你了。”

“是,纳兰告退。”

【注1】《渌水亭杂识》中,纳兰性德记载道:“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