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若行正道,苍生有望(1 / 1)

游忠哆哆嗦嗦,不敢说话了。

见敲打得差不多了,视察的情况也不错,秋月决定点到为止。

“以后记住了,好好干活,堂堂正正拿银子!不要枉费王爷一片苦心!”

“府里忠心的,谁的日子现在不是过得红红火火?”

“为了自己前途和全家老小着想,做事之前先掂量掂量!”

“是,是,是!”

游忠跪倒在地,大汗淋漓。

敲打完之后,秋月又传达了王爷的意见,要求游忠在城东坊市寻找合适的铺面,再开一家分店。

游忠这才平复好心中复杂的情绪。

百感交集,更多的是庆幸。

无论如何,府里还是用他的!

……

秋月巡视了一圈,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大为满意。

这就打算回府了。

这时,人群中忽然一阵骚动。

几个衙役挥舞着木棍,趾高气昂的冲进店内。

为首一人正是瑞昌城有名的师爷,贾银!

原本热闹的人群好似惊弓之鸟,四散退去,唯恐避之不及。

除了少数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谨慎点的百姓都悄摸离开了。

民不与官斗!

官差办事,小老百姓还是躲远点好!

贾银迈着螃蟹步,背着手,大喇喇一马当先。

门口两个浣衣的小媳妇吓得战战兢兢。

也不敢洗衣,只低垂着头。

贾银三角眼一瞥,抬起一脚就把木盆踢翻。

半盆水直接溅到一个小媳妇身上。

浣衣的小媳妇又冷又怕,身子发抖,强忍着不敢叫出声来。

众人心知贾师爷这是明摆着又要欺负人了,却是敢怒不敢言!

贾银环视一圈,众皆低头,无人敢与之对视。

贾银嘴角勾勒出一个阴恻恻的笑意,似乎很满意自己的震慑效果。

随即,他一个眼神,示意了一下后面挎刀的官差杨班头。

杨班头会意点头,大声道:“县衙办差,掌柜的麻溜滚出来!”

这时,秋月与游忠刚好从店里出来。

游忠也是厮混瑞昌县的老人了,三教九流都认识。

一见是县衙“哼哈二将”,师爷贾银和班头杨三,心里就是一突。

如果说县官周华庭是死要钱的阎王,这两位就是水里榨油的小鬼!

一个是斯文败类的绍兴师爷,一个是黑了心的积年老吏。

这两人害人的本事,哪个不敬畏三分?

游忠心里发怵,但他是一号铺的掌柜,这个事他不出面肯定不行。

游忠硬着头皮,挤出一丝笑意。

“贾爷,杨爷,您二位怎么有空到小店坐坐。”

“快,快,里面请!”

说着,游忠点头哈腰,就要迎二人进店。

游忠脑子活络,临场反应很快。

他打得主意也不简单。

只要贾师爷和杨班头进店,大不了多拿点好处喂饱了这两头饿狼!

关键是不能影响一号铺的生意!

游忠心里还在算计拿多少银子合适,谁知贾银把他推搡开。

反手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

“啪!”

贾银声色俱厉,怒骂道:“什么玩意儿!”

“老子认识你吗?”

“一边去!”

游忠脸色略微僵硬,赔笑道:“既然两位爷不愿意进店喝茶,有何贵干?”

贾银三角眼瞪着,唾沫横飞。

“有人举报说你这家店是黑店,立刻查封!”

说完,他手一挥,就要命人收缴货物,查封店铺,带走伙计!

游忠脸色难看。

这下他才明白,这两个黑了心的蛆虫,根本不是来打秋风的!

这是要封店,把王府往死里得罪!

以他们的消息渠道,不可能不知道这是王府的产业。

游忠收敛笑意,正色道:“贾师爷,杨班头,这未免太过分了!”

“这可是王府的产业,你们就不怕得罪王府?”

事到如今,游忠不得不搬出王府的名头震慑二人。

不过,让他意外的是,杨班头一脚将其踹翻,满脸不耐烦。

“哪里来的那么许多废话,什么王府不王府。”

“王府犯法,我等也要秉公处理!”

杨班头阴沉着脸,吐出一口浓痰。

“父老乡亲们,这家店是黑店,净卖假货,我等秉公执法,还瑞昌百姓一个朗朗晴天!”

百姓也不傻,哪里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哼哈二将”又出来咬人了!

这次也不知是谁出的银子。

眼看着刚刚开业兴旺起来的一号铺就要被查封了。

秋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赶紧带人,急返王府。

……

王府。

“咚!咚!咚!”

校场上,张大猛亲自擂鼓,低沉有力的鼓声响起。

伴随着强有力的鼓点,数十护卫大喝一声。

“杀!”

枪出如龙,一往无前。

杀伐之气,扑面而来。

朱明看着校场上五十个护卫铿锵有力,动作整齐划一,令行禁止。

不禁流露出一丝笑意。

他虽然不知兵,却也大概了解冷兵器作战的特点。

只要令行禁止,惟命是从,那就不算孬兵!

朱明看向张大猛雄壮之躯,心中暗赞。

才几日工夫,这群原本老实巴交的“泥腿子”就教张大猛磨炼得像样子了!

乡有遗才,草莽英雄,说的大概就是这类人。

这种人其实很危险!

若行正道,苍生有望。

若入贼寇,涂炭生灵。

朱明暗道,要想一直沿着正确的路线,思想教育一定要跟上。

他可是知道,这年头的兵,可比土匪可怕多了。

有个词叫杀良冒功,说的就是军队屠杀百姓,换取功劳

演武结束,朱明走到演武台上讲话。

“前几日,本王说了护卫队的待遇,强调了护卫队的纪律,以及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些纪律。”

“本王今天想问问,每人十两银子的安家费,都收到了吗?”

“收到了!”

士卒们皆齐声道,眼中满是感激。

朱明笑道:“很好,你们在王府做事,不轻松,本王必须保证你们的家人过得好,才能让你们无后顾无忧!”

众皆欢呼,心中热乎乎的。

看向朱明的眼神充满敬佩感激。

收买人心说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朱明前世创过业,很清楚底层员工的心思。

只要钱到位,一切都好说。

大明朝的百姓,那就更好说话了。

只要能解决吃饭问题,不少人就会卖命!

但朱明更明白,光有银子还不够。

银子只能建立团团伙伙,但不能建立一个所向披靡的团队!

团伙因财而聚,亦会因利而散,分崩离弃。

但一支真正的团队,是需要精神的。

朱明继续道:“今天本王就给你们讲讲戚家军的故事!”

此言一出,台下士卒精神一振,眼睛发亮。

戚爷爷威名赫赫,南平倭寇,北伐鞑虏,纵横无敌,哪个不知?

朱明说起戚家军的故事,瞬间提起了士卒们的兴趣。

张大猛虎目圆瞪,不可思议!

难道王爷还知道戚家军的什么秘辛?

要知道此时已是崇祯元年,而在万历二十三年,这支传奇部队就亡于权力倾轧之下。

张大猛按捺住心中震惊,转念一想,忽然不觉奇怪。

王爷自从病好之后,行止有度,犹如天授。

“本王也不说那些老掉牙的桥段,戚爷爷的本事,说书人都讲烂了。”

“本王就跟你讲讲这支戚家军到底从哪的!”

众人伸长脖子,兴趣大增。

大明的民间故事话本,多是描写戚继光的厉害。

而对普通的戚家军士卒甚少描写,一笔带过。

就连军中老卒张大猛也不甚知晓,大概知道戚家军是浙江兵。

朱明深知演讲技巧,他提高音量道:“说起戚家军,就不得不提浙江义乌县。”

“这个地方跟咱们江西一样,很穷苦,山多地少。”

“戚爷爷去义乌招兵,从来不招良家子弟!”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见朱明正儿八经问起这个问题,众皆哄笑起来。

有胆大之人大声道:“王爷,那些良家子薄有家财,都是市井之徒,见利就上,没好处就跑,油滑得很!”

“若是他们当兵,遇到倭寇两腿打颤,戚爷爷不得气死!”

“哈哈哈!”

一阵狂笑。

朱明也笑着点点头,“没错,这些人靠不住!”

“那问题来了,戚爷爷靠什么杀得倭寇人头滚滚,鞑虏闻风丧胆呢?”

“难道靠那些坐轿子的老爷们?”

朱明这话就有点露骨了,敢当众编排士绅官员。

但这话听在一众“泥腿子”护卫耳朵里,那就跟仙乐似的。

这年头,谁不在心里骂几句老爷?

朱明这个问题,还真把这群大老粗问住。

虽说老爷们牛比是牛比,家里良田万顷,美女无数,平日里见着都得跪着说话。

但若说靠他们杀败倭寇,那就有点扯淡了。

朱明忽然用手一指,手指的方向正是这些苦哈哈的士卒。

“还能靠谁,当然是靠你们啊!”

“戚爷爷都说了,我不招良家子,就招义乌的矿工,农民!”

“所以说,保家卫国,就得靠咱们啊!”

朱明的话术很高明,从“他们”到“你们”再到“咱们”。

他一个堂堂大明宗室,典型的既得利益者,竟然“无耻”地混入了群众队伍里。

轰!

在场护卫的心里好似有一声炸雷轰然响起。

这些护卫们大多出生穷苦,家里有几亩田的自耕农就算“富二代”了。

几乎从记事起,他们过得就是“人下人”的生活。

光着屁股蛋,就得辛勤劳动,为了一口吃食在田间地头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