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外的往事 第一五一章 被解救的姜哥(1)(1 / 2)

当姜哥被起床号从床上叫醒时,天色还没有完全放亮。

说是起床号,其实也并不副实。以姜哥的经验,这种发出深沉响声的乐器,应该是一种军号。用来客串起床号,实在有些杀鸡用牛刀了。

不过,姜哥也能理解为什么是用军号来叫人起床。之前的正规的起床号,虽然能让船上的水手和海军立刻从床铺上弹起来,却无法唤醒被晕船折磨得头晕脑胀的辽民们。船上的司号长试验了几天,最终确定必须使用军号在走廊里吹响,才能把所有辽民从船舱里赶出来。

听到号角声落下后,姜哥立刻翻身从床上跳下来,精准地踩在船舱的地板上。他双手飞快地在下铺的两张床上一掀,两床被子就被直接掀飞。“快起来!”他低吼着拍打舍友的脸颊,自已抓起裤子就扯到腰上,灵活的双手扯了几下,就把腰带系好。

他的两个舍友——一个叫张忠旗,正蓝旗人,在建奴手下当了好几年的奴才;还有一个叫黄善,前主子在辽南被澳宋天兵打死,他就被分到张忠旗所在的那个村子,认了个新主子。这两人晕船晕得极为惨烈,每晚都是撑到半夜才勉强睡去,因而在早晨就很难醒来,每次都要姜哥动手去唤醒。

等到姜哥穿好鞋子后,张忠旗才刚刚穿好棉衣。姜哥叹了口气,心知这两人又把自己连累了。不出意料,几分钟后船舱的房门就被敲响。他打开门,一个高大的海兵就走进来:“1408,怎么又是你们晚了?”

姜哥和海兵处得还行,就苦笑着说:“马大哥,张忠旗和黄善两个也是没办法,现在还是晕船,每天早上都起不来。”

海兵皱着眉头看了脸色惨败的张、黄两人一样,摆摆手。“行了,我也不是要骂你们。实在吐得难受,就找医生开点阿片,大不了到了地儿就去隔离几日,少点吃不会上瘾的。”

他又对着姜哥说:“这些日子也是辛苦你,我给上面说说,看看能不能把你们调去上面点的舱室,好歹多吹吹海风,也能缓一缓晕船。”

姜哥千恩万谢地把海兵送走,自己帮两个舍友穿好衣服,带着他们走出船舱。此时这一层舱室里的人已经全部上了上层去洗漱,只有他们三个还在晃悠悠地扶墙前行。

上到甲板上,清晨的第一抹阳光已经洒在海面上,整个东方的洋面都被橙红色的阳光照亮,正对着阳光的海面呈现出一条金光粼粼的斑斓破碎的光路。今天是极好的晴天,尚处于白昼与夜间交汇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半个天空是由橙红到淡黄的渐变色,而另半个天空则由浅白慢慢变成藏青,还有几个星辰在阳光暂未涉及的领域轻轻放出光来。

深吸一口带着寒意的海风,姜哥的精神顿乎振奋起来。他领着张、黄二人走到甲板边缘的护栏处,拿着牙刷牙缸找专职的卫生员取了牙粉,就蹲在护栏下开始刷牙。在他们的前方,一处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海港已经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几面青底白启明星的海军旗正迎风飘扬。

午10点许,船队缓缓驶入江户湾。这支船队从旅顺出发,在济州岛、釜山、长崎分别停留补充给养,也放船上的辽民到陆地上缓口气。江户是船队在漫长的横跨太平洋的旅途中,最后停留的一个亚洲港口。下一次辽民们见到陆地,就要到檀香山了——那有可能已经到了1630年。

在船队停驻完成后,姜哥像上次在长崎时一样,在训导官处领取了身份牌,用别针固定在左胸前。这是识别辽民的重要依据,丢失了肯定要被关几天禁闭。

安好身份牌后,姜哥又小心翼翼地把训导官发给他的零花钱藏进贴身的口袋,这才跟着大部队从船板上走下运输船。刚刚下到港口的水泥地上,他下意识地摇晃了一下,仿佛踩在云朵上一样混不着力。这是在船上待了太久后形成的习惯,他前几次下船时都这样,这次好歹没有直接软倒在地上。

等身子适应了坚实的陆地,他才迈开步子往前走。很快,他便深深爱上了脚踩大地的感觉。

沿着被护栏划分出的通道往前走,一群群穿着统一样式的棉衣的辽人通过检查口。穿着藏青色制服的海港工作人员一个一个核查他们的身份牌,然后挥手放他们出去。在检查口旁还竖起一座2米高的塔楼,一人举着铁皮卷的喇叭在向姜哥们喊话,让他们注意回到海港的时间。

走出港区后,姜哥立刻被迥异于辽东的日本风情迷昏了脑袋:身边经过的倭人,身高最高的也不到一米五,很多都是一米四左右,这让姜哥仿佛看到了一群半大的孩童;几乎每个在港区扛活的倭人都是光头或者留着澳宋式样的短发,穿着澳宋式的修身棉服,看起来比港区外的那些野生倭人——姜哥习惯这样称呼那些不为澳宋人工作的蛮夷——精神了无数;入耳的再也不是熟悉的辽东官话或者澳宋人的普通话,而是一堆叽里呱啦的倭话,只有在和自己面对面交流时,那些小矮子才会艰难地说出几句发音不准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