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宴会充分获得了法国客人的肯定。
因此如果好好盘点一下的话,就会知道,宁卫民所获得的好处简直太多了。
首先是经济账。
六十人的宴请,实际上并没用太多的珍贵食材。
而且由于酒水方面,大多是皮尔卡顿公司,从即将开业的马克西姆餐厅的酒库存货调配的。
宁卫民只是提供了北派黄酒“即墨老酒”作为开胃酒而已。
食材的成本就没超过一千元钱。
再加上餐厅两个琴师的报酬,饭庄的人工,水电、燃气,和暂停接待其他客人的损失。
这些都算在一起,也不会超过两千元。
然而皮尔卡顿给“坛宫”结算的费用,却是整整一万元外汇券。
大师相当大方,在已经收取了服务费的情况下。
比其应该支付的费用,还要多给了一千块,专门作为工作人员的小费。
此举足以说明这位大老板相当满意。
也致使“坛宫”单日的营业额记录直接放飞,飙升到过去的两倍半啊。
如果加上当天下午和晚上的营业所得,毛利都近万了,可见高档餐饮举办宴会的厚利。
这对一个刚开业还没满月的饭庄来说,真是够可以的了!还想怎么样啊?
何况不仅饭庄赚了笔大的,宁卫民自己落下的好处同样可观。
通过这场宴会,这些对料器和仿生瓷产生兴趣法国客人所下的订单,加在一起,差不多也有六千余元外汇券。
而这些临时发生的交易因为不在饭庄的经营业务之内,又没发生在天坛公园的旅游商店里,除了生产者,无论是什么人,都无法从宁卫民手中分享利润,他完全就是左右倒右手的干落啊。
轻而易举就能到手四千多外汇券!一点也没白忙活!那还不美吗?
但更大的好处,还得说来自于名气和名誉上的收获。
不用说,“坛宫”再次声名鹊起是必然的,而且这一次和上一次比可大不一样。
由于“坛宫”这次宴客人层次较高,不是法国大使馆的人,就是和代表法国时尚圈和餐饮业的精英,连外媒记者都参与了报道。
那么无论京城台的电视新闻,还是各大报纸,都不会缺席,必然要争抢这条新闻。
何况共和国和法兰西又都是美食大国,这件事隐隐还蕴含着中餐西餐之间争锋比较的噱头。
那么参与报道的各家媒体也就更加重视。
多数都是主动把这条新闻位置排前,让其占据重要时段和版面的。
实事求是的说,新闻软广告对外宣传效果是出奇的好。
才隔了一天,宁卫民就明显发现来饭庄的国内散客多了,都是因为新闻而慕名前来的顾客。
紧跟着,他还分别接到了市交际处和中海油打来的电话。
这两家背景惊人的单位,都是为了宴请外宾,向他询问有关宴请法国人的细节和收费标准的。
于是经过一步步的交涉磋商,很快,饭庄又确定承接下了第二单涉外性质的宴请。
中海油因为要与阿莫科石油公司谈合作,决定在一周后于“坛宫”举办四十人的小型宴会。
以五千元的价格,要求饭庄提供与法国人相似的餐饮服务,来款待十五位来自英国客人。
甚至没多久,就连那些嫌弃宁卫民不够意思,再也不来的厂长们也重新光顾了。
不外乎是为了图个新鲜,想尝尝到底是什么大菜,能让法国人都竖大拇指的。
就这样,似乎突然间,坛宫就打开了市场,日均营业额明显的爬升了一个台阶。
只可惜皮尔卡顿和他的客人们都很重视宴会过程里的私密性。
宴会正式开始后,就连外国记者也必须退场。
所以有关宴请的详细过程和菜品,都未能获得对外公开。
否则,就凭法国人吃得那么满意,美的都快冒泡了。
这场扬我国威的盛宴,足以获得被新闻联播报道的资格,成为让全国人民感到提气的新闻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坛宫”一时没能上新闻联播也没关系。
反正三天之后的9月26日,就是马克西姆餐厅正式开业的日子。
有大师亲自参与开业庆典,考虑到其是在华投资外国人的首要代表,这次来又是带着重大合作项目来的,新闻联播栏目组是不可能不来采访的。
而皮尔卡顿对宁卫民可是分外器重,有意提携的。
于是经过一番神操作,主动帮“坛宫”蹭热度。
最终大师还是带着宁卫民一起,共享了被全国最大媒体报道的好处。
要知道,马克西姆餐厅是京城第二家正宗的法餐厅。
店内装修富丽堂皇,宛如真正的法国宫殿。
虽然大批油画一开始没能通过审查。
后来为了开业,不得不请美院油画系师生,为画中的少妇贵妇“穿”上衣裙。
但论格调,论档次,论梦幻,论奢华,仍然不是建国饭店杰斯汀可比的。
在马克西姆吃上一顿饭,人均花费最低要在一百五十元,堪称京城最贵。
因此作为“资本主义奢靡风”的代表,马克西姆不但后来者居上,直接被定义为“国内第一西餐厅”。
在与新闻联播记者的访谈中,宁卫民的“坛宫”也作为高档中餐厅与之对应的现成例子,被皮尔卡顿和宋华桂主动拿来与马克西姆做了一番带有宣传目的的详细比较。
实际上当天,宁卫民不但有幸与模特队一起作为特邀嘉宾,成了皮尔卡顿和宋华桂宴请的第一批客人。
而且晚七点,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马克西姆餐厅开业的场面时,他也亲眼看到了,皮尔卡顿在谈及“坛宫”时,为自己能拥有一家高档中餐厅股份,表示骄傲和高兴的镜头。
如此一来,“坛宫”的名气自然而然因此再度猛蹿!
变得越发脍炙人口,红得都快着火了!
直接反应到营业额上,就是坛宫的突破了七成上座率,日均营业额足以稳定在万元线以上了。
可以说如能长期保持在这个水平,坛宫就是一只会金蛋的金鸡了。
但这就是“坛宫”名气的巅峰时刻了吗?
不,还远远没有呢。
实际上,从举办往宴请法国人的那场宴会开始,宁卫民和他的“坛宫”就开始在京城欧美客人的圈子里有了名气。
而且随着宣传的发酵,寻上门来的欧美客人越来越多。
总会有金发碧眼的大鼻子,拿着他们手中的报纸和杂志告诉宁卫民上面如何介绍“坛宫”。
有本杂志上写得尤为“夸张”。
那作者居然声称,“如果一生要做一百件件事,其中一件是吃就是吃坛宫的宫廷菜。”
这牛吹得也忒大了点!
连宁卫民自己都不好意思这么吹!
但不少人却真信了,而且还津津乐道。
后来,宁卫民才惊讶的知道写这片文章的法国人,居然就是大使夫人。
敢情初次品尝中餐的感受让大使夫人印象深刻,回去后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投稿给法国的美食杂志,写品尝华夏美食的感受。
这片文章自然成为了各国大使夫人闲谈的话题。
与一下子就让“坛宫”名气在欧美驻华使馆中迅速传开。
可以说在欧美外交人士的圈子里,“坛宫”彻底火了!
“坛宫”逐渐成了外国人心目里,在共和国首都,代表着高档中餐的一个传说和招牌。
尽管在许多国人的眼里,这只是一家新开张的餐厅,资历远不如另外两家宫廷风味的老字号。
但对于欧美外交人士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名流亲身体验过,并予以好评的餐厅。
无论皮尔卡顿的表态和大使夫人的文章,都已经足以为“坛宫”美食质量提供信誉保证。
于是天坛北路的二层小楼,开始接待越来越多身份显耀的国际友人。
比如说送自己签名港币的渣打银行执行副总裁。
比如送比萨塔模型的意大利财政部官员。
这些人每每到来,往往还会随同一定数目的保镖、武警、公安局的人,为其保驾护航。
于是周围的老百姓便经常会有机会在“坛宫”门口好奇地注视着标有“使馆”、“武警”或各种特殊标志的神秘车辆。
在民间的口口相传和种种猜测里,这无疑又让“坛宫”的背景显得神秘,档次进一步获得提升。
毫不夸张的说,甚至比起皮尔卡顿投入了大量财力和心血的马克西姆餐厅来,“坛宫”的经营业绩都要好上许多。
这没办法,谁让“坛宫”是中外通吃呢,马克西姆暂时只能单纯的依赖欧美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