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第151章(2 / 2)

皇上撤换了正红、正蓝两旗的都统,防着哪些人,明眼人一望而知。诸皇子中,分属正红旗的,是十、十五同十七阿哥,而正蓝旗的则有八、九、十三阿哥。十五十七两位,都与他一样,是汉女所出的无爵阿哥,这不必说;而十三阿哥沉寂多年,于军中已无话语权。

连十六阿哥也未想到,“毙鹰”一案的后续影响竟然到这时还有余波。明面上看,皇上对八阿哥的态度似乎已经转好,贝勒府的俸银俸米已经恢复正常,朝中文官里,对原属八阿哥一系的文官也已经不再打压,其中确有才干的,也已有七八人官复原职——

可没想到,在京畿防务上,皇阿玛还是对儿子们这么忌惮,一点儿都不愿他们沾手。

十六阿哥在一旁暗自心惊,但见石咏欢欢喜喜地向梁志国道谢,心里只能再度感慨:这小子,果然是生来命好,怎么偏就属正白旗的呢?

石咏对这些朝中的暗流涌动并无半点领会,心里只在为李家高兴,毕竟圆明园筑园的工程已经将近尾声,那边工匠渐渐撤走,这边八旗驻防兴建行营的人又过来。除了可以再卖一茬儿毛竹之外,李家日常经营的那些副业,也同样不受影响。

树村这里,李家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村里的其他人家。虽说不是人人都像李家一样,主家能去买下一座荒山,但是村里人屋前屋后都开了一小畦一小畦的菜地,有好些人家也开始养猪养鸡,女眷自家没事的也开始做点儿小食往外发卖。

石咏与李家对此都不在意,一来别家的规模都无法和李家相提并论,二来市场这么大,光一个李家是填不满的,与其让村里的人都干看着眼红,倒实在是不如有钱一起赚。

到了傍晚,十六阿哥与石咏一起回京。翌日石咏依约去内务府府署见十六阿哥,向十六阿哥提出他要什么样的人。

这是他想了一夜的结果,既然他指着这些人从他这里把担子接过去,就必须符合一些最基本的要求。

于是他老实巴交地向十六阿哥提出,第一,要识字——

十六阿哥当即伸脚,冲石咏虚踹了一脚,笑骂道:“你道爷是那么蠢的吗?”

但实际情况是,内务府里,确实有些人是不识字的,尤其以工匠为主,他们很可能手艺精湛、甚至能绘画、能做烫样,但是遇上书本,就两眼一抹黑了。石咏考虑到将来很多技术和管理的内容,他都希望有所存档,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所以识字是必须的。

石咏接下来提了第二个要求,不要工匠——

这绝对不是他看不起工匠,而是因为石咏以前就是从事文物研究与修复工作的,一向觉得这些古代工匠们实在厉害,他面对工匠们,心理上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崇拜感。再者,如今内务府的工匠大多绝技在身,有些是历练了几十年才练到眼下这个份儿上,石咏可不想自己瞎指挥,叫旁人的一手绝技给旁落了。因此石咏想寻几个白纸一样的年轻人,陪自己一起历练。

至于这些年轻人是什么样的性子么,石咏却不大在意,反正他以前在研究院里带实习生,都是因材施教的。

十六阿哥听着耸了耸眉毛,奇道:“那天在圆明园见你对那雷金玉挺敢兴趣的,原本以为你开口是想要他……爷可没想到你竟会说出这话来。”

他见石咏一脸忐忑,一脸期待,忍不住又笑骂着虚踢一脚道:“爷晓得了,不过得寻摸上几日才得,你难不成现在就要爷将人变出来给你吗?”

石咏一听,就知道十六阿哥已经全都答应了,而且一定会尽快替他物色到可靠的人选。他连忙谢过十六阿哥,抽身从内务府府署出来。

十三阿哥府辖下的玻璃厂那里,他却并不想要“白纸一样的年轻人”,而是去和厂里的大管事商量了一阵,拨了两个有经验的工匠出来,跟着他做技术研发,大多数时候都是石咏将技术的大概方向指出来,由这两个工匠去反复试验。石咏为这两名工匠争取到了略高于寻常工匠的工钱,并且为他们讨来了用于试验的材料和工具,剩下的,就都交给这两人去摸索。

石咏应承了这两名工匠,一旦有试制成功的技术,他们的工匠级别就能升一级,并且年终会有额外的分红。但是他也一样答允了其他工匠,若是其他人在日常玻璃生产之中同样贡献了有价值的新发现,他便会优先考虑,由新人顶上“技术研发岗”。

至于九阿哥那里,如今直隶的那件玻璃厂已经完全能够自主生产平板玻璃了,所以石咏不用经常过去。

然而正如石咏所预料的,九阿哥的厂子野心很大,一旦将技术摸清楚,生产规模便立即跟上,市面上的平板玻璃价格登时骤降。原本要五两银子一方的玻璃,已经降至三两,同时市面上出现了尺幅更大的玻璃,也不过是三两五钱银子一方而已。

只不过现如今大户人家安玻璃,都要连窗子也一起改才行。九阿哥的玻璃厂货虽然出得快,竟然因为京里的木匠供不应求的关系,压了不少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九阿哥进一步降价的举动。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平价玻璃窗的时代,很快便要到了。

转眼到了十月底,迎春出阁的日子已近了。

时下婚俗讲究“前三后二”,也就是在婚礼头三天分别是“添箱”、“送妆”、“迎娶”,在新郎官儿迎娶新娘的正日子之后,女方族里还要再庆祝两日,待到第三日姑奶奶回门,这婚礼才算是全部办完。

到了“添箱”这日,荣府已经搭了喜棚,喜帖则已经送了出去,这日各家亲友便前来荣府为迎春添箱。

添箱礼,乃是在女子出嫁时,在家长准备的嫁妆之外,由近亲好友之家赠送的各色礼品,出嫁时一起并入妆奁,作为女子嫁妆的一部分。

在添箱之前,迎春的嫁妆已经不能算少。老太太早先与大儿子怄气,说了要独力给迎春置办嫁妆的,一人就出了三千两压箱银,其余嫁妆,衣裳首饰、家具器皿,古董玩器,府里本就有定例,指婚旨意一下来就已经在准备。老太太怄气怄上了瘾,见贾赦夫妇没有半点儿表示,又命凤姐儿开了库房,取了四箱衣料,两箱皮子、两箱丝缎,又叫鸳鸯拿钥匙取了自己的体己,给迎春又添了两匣子珍珠。吓得邢夫人赶紧去找贾赦,说他要是对女儿的亲事再装聋作哑,老太太怕就更将府里掏空了。

因此贾赦这个做亲爹的,极度无奈地自己掏了一百两金子,又硬是逼着儿子贾琏也跟着再掏了一百两金子,这也才作罢。

到了添箱这日,虽说迎春出身不算高,丹济身上的爵位在宗室里也是扔水里激不出什么水花的。但是荣府近亲故旧不少,接了帖子纷纷使人奉上礼金与添妆礼。

元春身为平郡王府福晋,尽管自己府里有成堆的事要忙碌,到底还是拨冗过来,送了迎春一副金头面和一匣子金首饰。京里女眷,时兴冬日戴金,夏日佩玉,元春送上的这一套,迎春马上就能用得着。

贾母以下,王夫人、尤氏、凤姐儿都有添妆礼出手,其余探春、惜春、湘云等姐妹也各自有所表示。亲戚里头,薛姨妈使人送的也是首饰头面;石家则是打了二婶王氏的名号,送的字画与瓷器。此外,南面林家来了管事,送上林家的礼单,除了常见的书画衣料首饰之类,更有紫檀制的扬州漆器,有香几、插屏、柬盒、文房用具之类,零零总总,更添雅致。

就因为亲友体恤,迎春的亲事虽然并不为其父所看好,到底还是拢了拢,凑出来六十四抬嫁妆,相较丹济家中倾尽全力置办出来的十六抬聘礼,也算是很体面了。

添箱这日,邢夫人眼看着迎春的嫁妆越凑越多,忍不住喃喃地道:“这个丫头……这样绵的性子,戳一针也不知嗳吆一声的,这么多嫁妆,抬了去,她自己难道又能守得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