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定居京城(一)(1 / 2)

(www.xbiquge.la 新船说),高速全文字在线阅读!    第二日早朝,萧帝正与几位皇子以及群臣在太极殿的东堂议事。

萧帝一坐下便朗笑道:“各位卿家,朕今日很高兴,九皇子的丝丝入扣之毒已解。”

话音一落,群臣称贺:“这真是大喜之事呀!”

“但刺客之事一直没有查出,各位卿家有何见解?”萧帝转念一想,语气带怒。

“这…”

“这….”

底下的臣工们你看我我看你,实在是不知说什么好。

这时,尚书仆射王诩之列出,道:“陛下,臣听太医所言,丝丝入扣之毒乃由七七四十九种药物合成,既然江医女已经医治好殿下,那么她一定知道这四十九种药物的名称,九殿下在裴太傅府内中毒,因此可着人去查夏口裴府查探究竟。”

萧帝微微颔首,似乎颇为赞同。但他并不发言,此事不查难以给苏妃和九皇子交待,况且刺客嚣张至极,也绝不能手软。可若真的查起来,涉及皇子之争,可就麻烦了,萧帝颇为头疼。

此时,裴蕴站出来说道:“陛下,既然此事发生在裴府,臣想…..不如由裴芾戴罪立功查出真凶,以慰九殿下之心。”

裴蕴话音一落,一个声音冷嘲道:“裴相真是好生糊涂,裴芾护皇子不力,本应治罪,哪还能让他去查案,再说了这不应该是廷尉的事吗?”

此人言辞犀利,正是御史中丞齐修龄。齐修龄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言出必行,萧帝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才提拔他任御史中丞。

裴蕴见他颇不给面子,面有赧色,不过御史台要是给面子那就不叫御史台了。

“陛下,皇子遇刺乃是大事,有损天家威严,臣认为可以派一廷尉监前去查案,稽查刺客,一定要查出事情始末给天子子民一个交代。”左民尚书谢荟振振有词。

听到谢荟这话,裴蕴和张博望均是有些汗颜,现下举国都知九皇子在夏口遇刺且身中剧毒,如果先前是为了急着给皇子解毒救命而把这事搁在一边,那么如今是不能再拖,必须查清事实,而这一查很有可能掀起轩然大波,

这时,一身朝服的九皇子萧墨琤缓缓拜倒,道:“父皇,儿臣经此一难,深知世事难料,生命可畏,儿臣曾化名游玩天下,也许只是一江湖侠士看儿臣行为无状,便痛下毒手,儿臣以后一定稍加收敛,注意言行,应该就无大碍。恳请父皇不要深究,以免伤及无辜。”

九皇子一番恳切言辞都是令在场所有人都惊诧了,经他这么一说,貌似这是江湖中的个人恩怨了。众人对九皇子的大度宽容都非常赞赏,不过这已然是公事,九皇子这也只是说得好听而已。

殿中只有第一次被叫来议事的沐箫和心里明白,这不过是萧墨琤欲擒故纵的把戏。

萧帝瞅着自己最小的儿子,心里怜爱非常,他能有这样的见识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自己怎能让他受委屈呢,再而想起苏妃盈盈泪眼,萧帝更加坚定了想要查明真相的决心。

“裴芾何在?”萧帝厉声道。

“臣在!”裴芾应声拜倒。

“裴芾,你保护皇子不力,即日革去你武昌郡内史一职,回家好好服侍裴太傅。”

裴芾倒并无任何怨言,立即回道:“裴芾谢陛下开恩。”说罢,徐徐退出殿外。

裴芾前几日都在裴相府中等候消息,当他听闻九皇子性命堪忧时,便知道自己的官帽是保不住了,如果九皇子没命,恐怕他也是一个死,如今保了一条命,皇帝已经是仁慈了。

待裴芾退出去后,萧帝黝黑的眸子扫视了一眼大殿,才缓缓起唇道:“各位爱卿,武昌郡内史一职由何人担任为好呢?”

萧帝一问却是掀起了一股暗流,殿内臣工无不低头策马议论,裴太傅和裴芾居于夏口,本为抑制上游的袁氏,以减轻袁氏控上游俯瞰建康的压力。因此这个位子相当尴尬。如由袁氏掌控,那袁氏一族势力滔天,恐更加不可一世,这是萧帝决不允许的,而如果继续由裴家担任,那么是换汤不换药,如果另派他人,还真是夹在朝廷、裴家、袁家三方之间做人,绝非易事,因此这个官职是个烫手山芋。

一阵细声讨论后,一人列出,道:“陛下,臣认为吏部郎中沈攸可任此职。”说话者是中书侍郎傅嘏,傅嘏曾任吏部郎中,是裴蕴的亲信,裴氏显然是想尽量把这个位子掌控在自家手中。

不过这一建议自然遭到了反对。

“臣认为不妥。”张博望立即接话道,“陛下,沈攸任吏部郎中不到一年,再行外调恐不利于官吏正常迁转,何况吏部本掌官员任用考核,本身必须为天下表率啊。”

张氏与袁氏因为六皇子一直互为表里。让张氏或袁氏的人任职已是不可能,那么也一定要阻止裴氏的人马上任。

张博望的道理非常充分,倒让裴蕴一党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裴蕴只得微低着头默不作声。

这时,再一人提步上前,拱手道:“陛下,臣举荐一人,此人颇有文韬既能善理民政,又有武略,正与裴太傅性情相投,且前些日子,他也前去参加太傅寿宴,想来一定能得到裴府的支持,这样既有助于查案,也能较快地接手武昌郡内史职务。因此臣举荐著作佐郎谢廷林。”

如此侃侃善谈而又心思缜密兼顾各方利益的人,正是治书侍御史张少虞。张大人为人谦和慷慨,在京中颇有名气。

谢荟听到张少虞的举荐颇为意外,谢氏跟他好像往来不多,何以他对廷林如此看好,虽然这是个烫手山芋,但是武昌郡内史确实是个很好的外任官职了。不过他依旧需要推辞一番。

“陛下,小儿无才,恐难当此重任。”谢荟立即躬身推辞道。

萧帝并不理会谢荟的言辞,而是凝视若有所思,他本对何人去武昌郡任职很是头疼,直到听了张少虞的举荐时,他便觉着让谢氏去任职似乎最合适不过,何况谢廷林本长袖善舞,应该能处理好各方厉害关系。

萧帝扫视一眼,说道:“好了,列为臣工,朕已心中有数了,朕准张卿所奏,擢谢廷林任武昌郡内史,三日后上任,廷尉右监裘少成一同前往夏口,负责查探九皇子遇刺一事。”

“诺!”群臣齐声回道。

让谢廷林赴任,无异于在荆襄安排了一粒朝廷的棋子,既不使袁氏坐大,也借机削弱了裴氏在武昌郡的实力,再者继续让几家大族相互牵制,可谓一举三得。萧帝终究还是老谋深算的。

萧帝见众臣无异议,心下颇为满意,随后他示意身边的内侍宣读了两份诏书。

“沐世子听旨!”

“臣在!”

“沐氏一族驻守边疆,护国卫民,功高绩伟,即日着沐世子任给事黄门侍郎,出入禁中,钦此。”

“臣叩谢皇恩!”沐箫和跪下行礼。

沐家偏安西南一隅,多年未进京侍奉,沐箫和一入京便得到萧帝的信任,委以要职,倒是让群臣有些捉摸不透。

“传医女江梅上殿”内侍接着道,声音响彻朝堂。

不一会后,江梅款步入殿,“民女江梅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江梅一袭青衣素淡如荷,依旧一支碧玉簪子挽住墨发,朗目英眉,飘逸淡雅,不染半点纤尘。

“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