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来都来了,闲着也是闲着(1 / 1)

慈宁宫的动静,谁也没瞒住。

那么多马车驶入皇宫。

还是皇后所在的慈宁宫,一路不知道被多少人看见。

而且当事人吴勇,也没有过于隐瞒。

朱元璋随便一查,就知道了缘由。

“什么?

这小子买了自己平局?

还赚了将近四万两!”

闻言的朱元璋,不由得浮想联翩。

难道朱柏,还有赢的可能?

朱标若有所思。

“怪不得,十二弟今天早。

忽然问儿臣借钱来的。

儿臣也没多想,就借了他一千两。

四万两,估计他还问朱樉和朱棡借了一点。”

闻言的朱元璋,这才知道朱柏是蓄谋已久。

不过这个举动。

倒是让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笑。

心中轻松了几分。

通过此事看出,朱柏还有点小心机。

对钱财还是在乎的。

这点小心机,恰到好处。

若朱柏真的是那种,年幼即圣贤。

一言一行,都完全挑不出毛病。

那朱元璋和朱标,还真不知道。

以后怎么和他相处。

随后,朱元璋笑骂道。

“这小子,咱还以为他真的成圣人了!

没想到私底下,居然还搞这种小动作!”

朱标只是笑笑,知道对方没生气。

“父皇,如此也好。

这说明小十二只是早慧。

况且,十二弟一向是不拘常人。

买自己平局,倒像是他能做出来的事情。”

方才秦淮河。

朱柏和朱祥兆坐而论道的模样。

倒真的把很多人给唬住了。

就连朱元璋,都有点不敢认这个儿子了。

九岁,就能和当代的大儒不相下。

纵观几千年历史。

也很少出现这样的“妖孽”。

“罢了,由着他去吧。”

朱元璋摆摆手,表示这事到此为止。

倒是朱标,还记得恩科一事。

“父皇,如此多山東儒生来都城。

他们好像还是没报名科举。

是不是,派人去劝一劝。”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不太在乎这些。

摆摆手说道。

“无妨,不用派人过去。

咱还不至于,求着他们入朝当官。

再说了,山東的儒生,今日看了。

不过如此嘛!”

朱标只是有点汗颜。

今日辩论出战的,皆是翰林。

历年科举学子的佼佼者。

自然比山東的普通儒生,要强得多。

若非朱祥兆在此,说不定那场辩论。

会轻轻松松的五比零。

王艮等人,在朱柏的影响下。

学问在数月间,又了一层楼。

似乎想到什么。

朱元璋继续说道。

“对了,标儿。

这柏儿的心学,咱听着好像有点意思。

你去西苑,要来一本心学的书,咱也看看。”

辩论后,不只是朱元璋。

心学在很多人心中,从旁路之学,一下子变得登堂入室。

成为了堪比程朱理学的新学问。

“是,父皇。”

朱标拱手说道。

……

距离恩科北场,还有两天的时间。

盛庸客栈中。

山東的儒生们,已经准备折返了。

不过有些人,却是稍微动了心思。

来都来了。

不如参加科举试试?

他们听说,如今都城内的学子,水平一般。

若自己参考,未必不能高中!

举人的名声,总比秀才高得多。

“要不,留下来试试?

不过,晚回去几天?”

有人小声地说道。

一旁还不少人点头,也是年轻的儒生。

可也有人反驳,他的年纪稍大。

“科举?

谁不知道,这翰林院内,尽是那学心学的翰林!

你要和他们为伍吗?”

听到这话,动心的那人顿时低下头。

“知道了。”

很多一样心思的年轻儒生,顿时不敢言说自己的想法了。

可朱祥兆忽然走出来,对着在场的人说道。

“不必如此。

我此前就说了,心学并非邪魔外道。

其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若有人想要科举,也无妨,尽管去就是。”

闻言的不少年轻儒生,惊喜地说道。

“先生,我们可以参加科举?”

方才反驳的儒生,这才不做阻拦。

只是弱弱的说道。

“先生,我是怕他们入了翰林院。

会被先前的人排挤。”

朱祥兆只是笑着说道。

“放心吧,学问之争而已。

君子求同存异尔。

老夫相信,朝堂的翰林们,心胸不会如此狭小。”

此言一出,有五十多个年轻的儒生。

前往国子监报名科举。

此举,倒是把那里的官吏吓了一跳。

以为对方来找面子的。

可一听对方是参加科举,顿时喜笑颜开。

给众人一一写好名字籍贯。

高高兴兴地拿着名单,前往中书省而去。

最近杨宪为此事,发火数次。

总算有交代了。

……

两日后,科举如期举行。

千名士子,在国子监和原本的考场共同考试。

考试完毕。

翰林院开始了紧锣密鼓地阅卷。

由于这次的考生,大多数准备了不到一月。

所以试卷的内容,可想而知。

一个阅卷的翰林,站起身来说道。

“简直是荒唐!

四书五经,连四书都没有读懂。

就在此大放厥词,简直可笑!”

比起一场的卷子,恩科北场差了不止几个级别。

“不错,简直是荒唐。

居然有人还胡乱编篡圣人之语。

前后不搭,简直可笑!”

不少阅卷的翰林,都是这样的心思。

可宋濂只是劝道。

“诸位,务必要打起精神。

请忘掉一场,专心眼前。

务必要优中选优,良中选良!”

闻言的翰林,这才坐下身来。

仔细阅卷。

一千多份卷子,能看过眼的。

十分之一都不到。

“这份还算不错!”

阅卷的翰林,看到眼前的文章。

眼睛一亮。

他仔细地看了起来。

心中大概了然,这或许是山東儒生的。

历经数天后。

阅卷结束了。

宋濂特意在交名单前。

确认了考生的籍贯。

山東的,只有一半不到。

“如此甚好。”

宋濂顿时松了一口气,若全都是山東考生中举。

那恩科北场,势必要和恩科南场一样。

闹得是不可开交。

文华殿。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名单,满意地点点头。

“不错。”

底下站着的宋濂,这才彻底放心。

可朱元璋忽然说道。

“恩科北场的举人,还是少了点。

三十六个不够,再加八个!”

宋濂连忙问道。

“陛下,这是为何?”

他以为,阅卷又出了什么问题。

可朱元璋只是说道。

“北方的疆域要大,人口也更多。

举人的名额,也更多才对!”

了然对方心思的宋濂,没有反对。

“遵命!”

随后,又将后八名考生,选了进去。

至此,科举总算是告一段落。

五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4月30日到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