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浙东崛起,打压淮西(1 / 1)

都察院。

政务房。

刘伯温正在写一份折子,内容是弹劾某位勋贵。

在当地侵占了民田,还做出许多违法之事。

他的心中,并无淮西和浙东之分。

也从未想过,要率领浙东的官吏,和李善长的淮西分庭抗礼。

可总有人,将刘伯温当做浙东一派的领头人。

他这个都察院的左都御史。

很快就被当成了六部共同的“政敌”。

归根结底,还是都察院,每天都有弹劾六部的奏章。

让他们是又恨又怕。

“刘大人。”

一位御史从政务房外走进来。

刘伯温抬头问道。

“怎样?奏折可递去了?”

对方摇摇头。

“刘大人,弹劾的折子是去了。

可很快就不见踪影了,陛下也未提及此事。

朱亮祖等人,依旧没有收敛。”

闻言的刘伯温,顿时了然。

“还是我来吧。

待会儿我亲自写一封弹劾奏章。”

那人顿了顿,随即说道。

“刘大人,您的学生杨宪。

不是在中书省吗?

若是有他帮忙,奏折肯定不会消弭地这么快。”

杨宪最近的名头,是越来越大了。

恩科北场办的是热热闹闹,张榜后也再没出争议。

且身有着圣眷,中书省不少官吏都以他马首是瞻。

“不可。

若是让杨宪处理这些奏折。

那不正好如了他们的心愿,将都察院追究违法,打成两派之争?”

那御史闻言,随即有点气馁。

“刘大人,人家都这么说我们了。

不如干脆就!”

浙东一派,是后面才来的。

无论是资历还是和朱元璋的关系,都远不如一起打天下的淮西旧故。

如今的朝堂,淮西一派是压倒性的优势。

不过李善长审时度势,故意留着浙东一派。

听到这话,刘伯温放下了手里的笔。

对眼前的御史正色道。

“不可与杨宪,走的太近。”

对方有点纳闷。

“刘大人,你这是说的什么话。

杨宪不是您的学生吗?

昨天不是才来都察院,事事问询您的意见。”

刘伯温摇摇头。

“不过两年的时间,我已经有点认不得我这个学生了。

他变得太快了。

办事不择手段,从一个干吏,变成了吏!

如今的他,非要和李善长胡惟庸斗一斗。

这不是以卵击石?”

对方稍微明白了一点。

“刘大人,话虽如此。

可浙东一派的不少人,都靠过去了。

在下觉得,陛下此举乃是为了平衡朝堂。

说不得,杨宪就要被提拔了。

有他在,浙东一派势必崛起。”

很多人向着杨宪靠拢。

也不是图谋什么升官发财。

只是想着在中书省,办事方便一点。

不会被故意地搁置和拖延。

刘伯温打断了他的话。

“吾等,还是不要妄议陛下的好。”

那人这才反应过来,拱手说道。

“在下失言了。”

此话题戛然而止。

两人不想在这隔墙有耳的地方,讨论太多。

刚想离开的御史,似乎想起了什么。

“对了,刘大人。

在下听到一个说法,说是翰林院又要给湘王殿下升官了。

这次不只是翰林,而且是翰林学士!

似乎,有点不太妥当。”

所谓的翰林学士,等同于翰林院的副院长、院长级别的职务。

有着重重的限制。

刘伯温倒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

“可属实?”

御史点点头。

“有翰林在议论。

不过次给湘王授予翰林,已经是破例了。

若这个口子一开,我担心就收不住了。”

此人担心的,并非朱柏。

而是以后会有很多人,用朱柏的这个例子。

给自己谋求翰林之位。

到时候,翰林将会多于江河之鲫。

这个头衔,也就成为烂大街了。

没有任何价值。

“此事先搁置吧,先处理那些勋贵欺压地方的案子。”

对方点点头。

后者确实重要一点。

十三道监察御史,从各地不断地传来勋贵罪行。

可在朝堂,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

中书省。

李善长叫来了杨宪。

“杨宪啊,听说最近你在筹谋改善中书省的陋习。

可有进展?”

对方恭敬地拱手说道。

“相国大人,杨宪在中书省是受益匪浅。

这段日子,无不感受到中书省,在相国大人执掌下效率之高。”

对此,李善长只是皮笑肉不笑。

“无妨,你发现了什么弊端,尽管可以说出来。

若能改善中书省办事的效率,老夫定然会为你请功。”

杨宪又是恭敬了一番,才缓缓说道。

“禀相国,倒也不是什么弊端。

只是有些小小的问题。

例如这奉茶看座。

杨宪常常看到,各部的官吏来此办事。

政务房内的人,先要奉茶,然后长吁短叹一阵子。

才开始办事,如此岂不是耽误着急政务?”

见对方真的提出问题,李善长脸色的笑容,消散几分。

“还有呢?”

杨宪到这个时候,也不揣着。

随后举出了四五个例子。

最后,甚至还从袖子中拿出了一份奏折。

想来是准备已久。

“相国大人,此乃杨宪所总结了一些改善条款。

还望相国大人斧正。”

“哦,那我可要看看。”

李善长接过了奏折,面第一条。

就是取消中书省看座奉茶,提高办事效率。

其中有些条款,还显得有点苛刻。

虽然提升了办事效率。

可完全是把四五品的官吏,当做不入流小吏在用。

望着杨宪离开的背影。

李善长将奏折往桌面一扔。

少顷,胡惟庸也来了。

“给,看看。

刚来几天,就开始在中书省指手画脚。”

胡惟庸看着奏折,脸也是一变。

“哼,这杨宪怕不是把我等。

当做扬州府衙,他颐指气使的小吏了!”

放下奏折,胡惟庸拱手说道。

“恩师,这杨宪过于嚣张。

是否要?”

李善长到底有城府,只是淡淡地说道。

“不急,杨宪就是一个得了圣眷,沐猴而冠的小人。

再过段日子,陛下新鲜劲过了。”

对方拱手道。

“恩师高见,学生明白了。

先忍他一忍。

不过他的老师是刘伯温,学生担心浙东一派,会乘势而起。”

胡惟庸也明白。

如今朝堂淮西一派,的确有点显眼了。

闻言的李善长,只是微微一笑。

“惟庸啊,说浙东一派,是抬举他们了。

你仔细看着,陛下仪仗的,从来都是淮西的旧臣。

这点你就不用担心了。

还有,这杨宪在扬州的政绩,老夫隐隐感觉有点不对。

你去查一查,若有罪证,即可治他于死地。”

胡惟庸拱手道。

“学生明白。”

五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4月30日到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