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志,有空吗?”李智走到志正在赶着的马车旁,侧头询问。
“有事儿?老李。”志漫不经心地赶着车问道。
“是有点儿事,恐怕得跟你说一下了。”
“那,要不你坐车来说?”
李智摇摇头,“我不太方便,小志,咱们还是找个僻静之处说吧。”
这是东渡黄河后的第三天,自与八千聊过之后,志把小英娘和囡囡她们三个丫头叫到这辆车来了,让她们跟着八千学织毛衣。
李智读过书,很有眼色,现在这辆车有囡囡她们,虽说年纪小,但还有个小英娘,算是女眷,他需要避嫌。
再说,他打算和志谈的事,也不宜让过多人知晓。
志狐疑地看了看李智,虽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回头喊道:“八千,出来赶会儿车。”
“小志,这两千号人的人心,有些不稳啊。”两人远远离开官道,李智边走边说。
“嗯?怎会如此?”志有些不解。
“呃,这个,大伙儿好几天都没活计干了,所以,也好几天没有领到口粮了。”李智自己也是无事可做,闲了好几天。
“啪!”志懊恼地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这两天心思都放在毛衣,一心向着怎么使之成为大家的生计,却全然忘了眼下的实情。
自从过了黄河,逃难人数大减,疫病也未散播开来,路倒毙的无人尸体几不可见,这一百五十户人家及外围成员,没了活干,也失了生计来源。
多亏在河西时活计多,家家几乎都有点存粮,这才不声不响地撑了几天。
到得今天,眼看要入冬,河东旱情虽轻,野外也已经不好找食了,有几户人家粮食已经见底,实在撑不住了,这才来找李智询问,有没有什么活计可以干的。
李智闲了几天,初时尚觉惬意,没一天感觉无聊了,将这几户人家打发走后,知道好不容易收拢的这些人家,要是再没活儿干,必将因为缺粮而离去。
李智虽不知道志聚拢这批人,除了在河西殓尸之外,还有何目的,但也绝不想看到这支队伍因为缺粮而分崩离析,那样的话,不但志他们自己要承担被反噬的后果,晋西境内还将平添一支经过初步整饬的流寇,这威力可陕北那些流民强多了。
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李智连忙前来禀告志。
“先招些人家来纺线织毛衣罢!”志沉吟了一会儿,这也用不了多少人啊,实在是他和八千那几天的劳作,脱了脂的羊毛没多少,人手他俩不说,药物也不够,他的随身仓库里石灰倒有不少存活,可芒硝八千带的那些。
他俩累死累活的,也弄出一百斤的羊毛来,八千自个儿纺了十斤的线。
毛衣?啥玩意儿?那边李智一愣,没听明白志说的话。
“剩下之人,让他们来领羊毡拿去卖吧。”志接着说道,却是他突然想到,有了毛衣,羊皮尚可拿来做皮甲,羊毡没多大用处了,这么多多羊毡,不如让这些人都拿去低价处理,给他们找些事儿做,还能收回些钱粮。
“那这羊毡作价几何?难民们的口粮如何计算呢?”李智问道,“对了,不知这毛衣是何物,织好后如何计算口粮?”
“这羊毡嘛,让他们领去自行售卖,只需缴给我们市价一半的钱粮,不,四成即可,多出部分算他们的酬劳了。”跟着他们的这些人,多少有了些信誉度,志也不怕他们拿了羊毡后消失,真有此等人的话,那再也休想接到活计,领到粮食,这笔帐相信难民们算得清的。
“至于这毛衣,一会儿你见得到了。”志笑道,“老李,有了毛衣,我相信这羊皮袄你看不了。”
李智将信将疑地摸摸身的皮袄,羊皮袄还好,难道是棉衣?
“织毛衣的口粮,咱们按重量计吧,交回多少斤的毛衣,咱们发多少斤的粮食。”
“那,这羊毛?”放在马车的多是羊皮和羊毡,李智还真没见到羊毛。
“哦,让人到这辆马车来领。”志嫌羊毛占地方,都收了起来,那几袋脱了脂的羊毛,此刻正在马车,由八千教小英娘她们纺线织衣呢。
“对了,交回来的毛衣与发出去的羊毛相,重量不能轻于一成,否则,扣粮。”
其实羊毛纺线织成毛衣后,重量并无多少损耗,不过水至清则无鱼,志允许他们从捞点好处,但不能太过份。
李智拱手作别,自行做事去了。
志快步走到马车旁,“好了没有,八千,我要让宋婶儿她们教其他人去了。”
八千腼腆一笑,低声答道:“再收个尾,我爹的毛衣好了。”
虽说那天志给八千说了,除了最关键的那个步骤,其他都要教给别人,可八千觉得身为男儿,实在拉不下脸在大庭广众之下教人纺线织衣,小英娘和囡囡她们这几天都是在马车篷里跟他学的。
“那宋婶儿她们学得如何?”
“纺线宋婶儿一看会了,织衣么,除了收尾,宋婶儿也都会了。”
“行行行,记你一功,车我来赶,你快进去把尾收了。”志跳马车,接过马鞭,“其实教会她们,以后都用不着你再织了。”
“那是。”八千边钻进车篷边说道,“宋婶儿,你们现在可是个个都我厉害啊。”
车篷里爆出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
此后几天,因为沿途要进村兜售羊毡,过河后飞快的行进速度慢了下来。
晋西这里也是大旱,虽说与陕北相旱情较轻,而且此地临近黄河,还有水利设施可用,可山地不少,能产粮的田地并不多,但这一路遇到的村寨,日子似乎还过得去。
每到一地,难民们犹如流浪民族吉普赛人那样,纷纷门兜售羊毡,都能很快完成任务。当然,为了防止他们恶性竞争,李智按照志的意见,根据村落的大小,分批安排不同的人群进村售卖。
或许得益于在河西志强迫他们养成的卫生习惯,衣服虽破,但还算干净,那一身脏兮兮的,自然给人印象要好得多。
也或许得益于羊毡价格便宜,这些难民没做过买卖,不贪心,往往只在志给他们的价格再加两三成,与市价一,便宜不少,质量也好,又临近初冬,有的村子甚至哄抢。
不过志始终觉得以两点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羊毡换回来的东西,银两多而粮食少,说明与他看到的情况是一致的,此地产粮不多,当然也可能是村民们舍不得粮食。
可如果真穷困的话,手头怎会有这么多的银两?这里可是晋西,志不由想到,莫非附近有什么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