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光复革命之炮轰山海关(1 / 2)

核武皇帝 浪子刀 2147 字 2022-06-18

    【核武皇帝168第一页】

形势发展之快足以让一切人都感到诧异,此前还是稳若磐石的大清国在短短一个月里就曾经混乱不堪,宛若疾风劲雨中的陋屋草庐,早已成了危如累卵之势。

这样的发展状况有一次超出了宋彪的预估。

这样的形势让宋彪明白,所谓民意丧尽就是这样,只需一个小小的变化,一个英勇的群体站起来就能彻底将所谓的大政府撕成碎片,看似波动,其实只需丢了民意就永远不会波动。

既失民意,则人心失变久已,冰冻三尺,更非一日之寒。

1910年7月22日。

经过了为期一周的预备,东北新军曾经做好了战役预备,赵庭柱的第一步兵师抵达锦州,作为先锋师团行将杀入关内,在此之前则是张亚虎的第二步兵师,此师担任攻打山海关。

打下山海关之后,第一、第三步兵师和第一骑兵师就直接越过山海关,防御开滦,主力决战之时,第二步兵师和第二炮兵旅才需求突然压上,以相对之优势歼灭北洋军主力精锐。

无论北洋军的诸军将士如何惧怕,这一战相对还是会打起来,甚至会打的很惨烈。

这天上午,在行将分开军部办公室,正式带领东北革命军指挥所前往战场之前,宋彪在办公室里签署了临行之前的最后一道命令,宣布东北新军和东三省巡防军正式起义,东三省脱离大清帝国。

这道军令对清政府而言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座泰山,就像是一记铁拳,可以直接将一切保满派的决计和最后的希望都一拳击碎。

签署命令之后,宋彪将命令交给秘书处的常务副官之一的周家诚,道:“指挥所本部南进之后,你持续留在军部秘书处,如有紧急军务来不及处置。一概讯问舒方德和杨铁生,由他们共同决策。”

宋彪正式宣布起义和脱离清政府之后,东三省进入军管时期。持续由东三省总督府为根底筹建东三省军统暂时总会,由宋彪担任总统制,舒方德、唐绍仪担任正副秘书长。而杨铁生担任军令长,宋彪不在东三省时期,正常事务由秘书长决议,军部事务则由杨铁生代为处理,参谋二处军需处持续留在军部掌管各部后勤运转,参谋一处和二处其别人员组建东北革命军参谋部,由马尔托斯特级校官担任参谋长,蒋方震高级校官担任副参谋长。

此时的马尔托斯曾经正式脱离俄军,而东北新军的校官级别是很复杂的初级、中级、高级、特级校官,马尔托斯就是东北革命军的特级校官。宋彪是高级将官,他下面就是马尔托斯这位特级校官。

从办公室里走出来,蒋方震曾经带着参谋部的三十余名参谋军官在门外的走廊里等候着,当宋彪作为东北革命军的总司令官从这里分开,他所要依托的就是这些参谋军官们。

学习俄军和法军的传统。作为总司令官的宋彪走过去逐一和每一位参谋军官握手,感激他们情愿一同陪同出征。

时隔了五年之久,宋彪再次登上最高前线指挥官的席位,他将指导一场伟大的反击,一个民族等待了三百年之久的大反击。

这一次,他们不只是要反击满清。也是要反击整个东方世界的歧视,用战争向世界证明东北革命军的弱小。

逐一握手之后,宋彪从蒋方震的手中接过意味最高荣誉的圣乔治军刀,配在身上,这才带领革命军军部的一切成员分开总督府机关二处。

宋彪这一次选择乘坐一辆中华牌汽车前往火车站,此后,这辆由通用汽车公司按照需求贴牌特别定制的汽车将在战场上的大部分工夫里,替代马车为宋彪代步。

这辆看起来很像是拖延机的黑色四轮马车并不安全,轮子很大,马力也不强,但它正代表着时代的走向和无情的钢铁世界。

军部的一部分军官和次要的参谋人员曾经抵达锦州,在锦州成立了暂时指挥所,在宋彪抵达之前,他们就会优先思索防御山海关,驻守在山海关的第二十镇则是由满人宝瑛担任统制。

……

东北军参加起义的音讯很快在就一夜之间传遍了各省,在电报的联络之下,每个等待这条音讯的人都可以听到它,不只全中国都感到无比的诧异,以及喜悦,世界各国也为之诧异。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只需东北军出战并且击溃北洋军,这个大清王朝就将彻底完毕,没有任何其他中国部队可以抵挡东北军,这是各国列强驻华公使们的一致看法,北洋军的诸位官兵们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签署起义令后,宋彪带领东北革命军的军部指挥所全员乘坐火车抵达锦州府瑞州县(绥中县)的高岭镇,指挥所25公里之外就是山海关。

此时,张亚虎、张鸿逵的第二步兵师曾经抵达孟姜女庙一带,距离山海关只要4.3公里的路程,单方的前沿部队在孟姜镇有小规模的交火,确认是东北第十二镇(第二步兵师)的主力部队,第二十镇迅速撤离该镇,将陆军部尚书良弼在此前两年中苦心运营的防御前哨阵地白白让给了东北新军。

单方在山海关内外都是重炮云集,当初,宋彪和张之洞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北洋军不得驻守在山海关,在北洋六镇和东北四镇之间务必要安插一个缓冲部队避免单方直接对峙,于是,清政府就将第二十镇紧急筹建起来,驻守在山海关。

该镇此前的统制是同盟会的张绍曾,良弼察觉到状况有异后,就将满人留日士官生的宝瑛调过去担任统制。并且对宝瑛寄予了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