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的授徒模式,以前就是医馆模式,一个郎中想要成长,首先要从学徒做起,先是抓药,熬药,磨药,之后才有资格开始看病。出师了才能坐堂。
然而眼下,这种严格的医师职称,和苛刻的规矩,就限制了中医人收徒,没人愿意跟着一个中医大夫在诊所混资历。
医院里面虽然也有中医,不过毕竟稀少,而且中医的医师职称考核比起西医更加严格,这就导致更多的人学习西医,即便是一些真正喜欢中医的。都是先混一个西医的医师职称,之后学习中医。
看看现在的各大医院,中医科室看病。动不动什么化验单,医疗器械,甚至把脉都是看着秒钟做样子,离了这些东西,现在医院的大多数中医大夫绝对会双眼一抹黑,不会看病了。
当然,这倒不是说这些东西一无是处,而是中医本身就依仗的自身的底子。这些外力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医医生自身医术的提升。
全国西医大夫上百万人,中医人不过寥寥数万,撒在偌大的人群中,不亚于大海中的一滴水,高学民那样的中医国手正是寥寥数人。
当时林木也曾听高学民说起过,解放之前,全国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倒是不少,当时有潘高谢林周,程田赵林齐的说法。
潘指的是当时有名的国手潘安民,医术甚至在高学民之上,是当之无愧的华夏杏林界第一人,却死在了当时的浩劫中。
当时的中医,被评判为牛鬼蛇神,封建迷信,老一辈的中医人几乎都经历了磨难,能够熬过来的寥寥无几。
当时潘安民,高学民,谢国强,林元千,周易乾,程普生等数位中医圣手,眼下剩下的就是高学民和谢国强以及周易乾齐允良等四五个人了。
事实上,潘安民和林元千去世的时候年龄并不大,不过四十多岁,要是活在现在也就高学民这些年纪。
中医人大都懂得养生,自己的身子骨很硬朗,林贺年去世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高学民眼下也七十多岁,不过脸色红润,看上去不过六十出头,那些中医圣手要是活到现在,对眼下的中医界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可惜。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当时全国的青年文豪,都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励志改革,虽说革命胜利了,对华夏文化的打压却很重。
解放之前,鲁迅等大文豪甚至都将中医视为封建迷信,更别说他人了,中医能够在那种年代走过来,不得说也算是一种万幸。
“林医生回来了。”林木走进诊所,赵凯急忙起身打招呼。
“看什么呢?”林木点了点头,见到赵凯正坐在坐诊桌前,翻看着什么东西,笑问道。
“翻看您记载的医案,受益匪浅,不过有些东西还是看不懂。”赵凯笑呵呵的说道。
这次跟着林木的上河之行,赵凯算是彻底涨了脸了,以前的同事见了他都是满眼的羡慕,甚至以前不怎么搭理他的女护士都问了他的电话号码,这些更加坚定了赵凯跟着林木的决心。
“嗯,不要看得太晚,有什么不懂的,记下来,有时间我给你解释。”林木笑着点了点头,走进了自己的小隔间。
看着林木的背影,赵凯欣喜若狂,他并不是第一次看林木记载的医案了,不过林木开口让他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次。
来到回春堂这么长时间,赵凯也算了解了林木为什么在中江风生水起的原因。治好了中江市长罗通全父亲的病,更是给乔斌凯的孩子诊治过,连上河的老常务副省长华朝阳都敢拒绝。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林木靠着自己的本事,靠着自己的医术挣来的,这短短的一个月,他就亲眼见到中江市不少的老总和官员来回春堂找林木看病,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如愿的,回春堂上面挂的“三不治”的牌匾绝对不是摆设。
说起年龄,林木还比他小一岁,可是说起本事,他是拍马也赶不上,林木能靠着医术,在中江让众多人敬畏,赵凯相信,只要他认真跟着林木学医,迟早也有那么一天。
林木自然不知道赵凯那么多想法,回到小隔间,换了衣服,然后冲了个澡,就躺在床上睡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诊所刚刚开门,龙灵儿就来了,给林木和赵凯带着早点,在附近买的油条和包子,还有豆浆。
看着龙灵儿买来的早点,林木的心中顿时一阵甜蜜,这种生活他幻想了一年了,如今总算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