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南匈奴之战(1 / 1)

荒漠,两支数量差距很大的军队在对峙,一万四千公孙军在偌大的平原,

显得有点单薄,而对面的南匈奴军队,则是浩浩荡荡,充斥着荒漠很大一片区域,

没有统计官,但是严纲根据对面的军团部署,还有作战多年的经验,

大概推算出南匈奴本次出战的兵力是在六万左右,

比例差距很大,南匈奴士兵是公孙军的四倍左右。

早公孙瓒刚整合好军队北平北城门时,对面南匈奴的斥候马回报,

南北匈奴分裂后,各有一个首领,匈奴的首领被称之为单于,

南匈奴的单于名字叫做呼图尔,在收到手下的回报后,马统帅目前能作战的军团出击。

此时呼图尔正骑在他的战马,遥望公孙军这边,

用他们的匈奴语在和手下的将领们对话,不用听得懂都知道大概意思,

在说公孙瓒不自量力,这么少兵力就敢主动出击,都不够他们塞牙缝的。

南匈奴虽然有六万士兵,但是基本只有两个兵种,那就是骑兵和步兵,

骑兵分为马骑兵还有骆驼骑兵,两者战力相差不多,

马骑兵擅长速度,骆驼骑兵擅长持久战,而步兵,基本只有一种,斧头兵,

斧头兵没有什么全身装备,因为匈奴没钱,也没有资源打造装备,

只能人手打造一把斧头。不过千万不要小看斧头兵,

因为匈奴这边因为气候还有作战训练的频率很高,导致这些士兵力气很大,

斧头在他们手像玩儿似的。

不过其实南匈奴这种骑步兵的组合,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那就是弓箭手的箭雨洗地,或者说但凡有远程攻击手段,

都能够很轻易的克制南匈奴,毕竟南匈奴的这些近战部队,连挡箭的装备都没有。

这也是南匈奴一直打不下北平的原因之一,每次围城,

都会被弓箭手或者火石这些中远程攻击打退。

此时南匈奴的队伍排列也很有趣,没什么章法,就是呼图尔率领马骑兵在前,

斧头兵在后,骆驼骑兵在两侧,虽然看起来很整齐,

但是实际作战起来不方便,马骑兵可以冲锋,但是后面的斧头兵跟不,

而两边的骆驼骑兵则是用作殿后还有包围的作用居多。

因为在匈奴处,骆驼是比较宝贵的资源,或者说是他们粮食来源之一,

所以一般是不会将骆驼骑兵压去作战,除非迫不得已。

常年的对战,已经使双方没有那种打仗前互喷,或者是武将单挑之类的动作,

一见面,就是军团攻势,直接全军冲锋,打出个胜负为止。

所以呼图尔有点难以理解这次汉军怎么敢主动出战的原因,

但这不影响他的一贯战术,那就是手一挥,全军冲锋。

浩浩荡荡的南匈奴军队发起冲锋,而正如刚才秦晓所想的一样,

马骑兵方阵万马当先,和后面的大部队拉开了距离,

公孙瓒也开始了一贯的作战风格,让后排的弓箭手首先箭雨洗地。

两千支弓箭整齐发出,因为距离的原因,使得准度不高,

但是也是能够将南匈奴冲锋的一万马骑兵覆盖在内。

匈奴骑兵的对应策略就是,头尽量伏低,减少被直接射中的概率,

不得不说,这是没有装备没有军势没有军团技能下,

最有效的笨方法了,即便如此,第一波弓箭还是带走了四百多的匈奴骑兵,

命中致死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公孙瓒的弓箭手们都该自豪了。

这段冲锋距离足够弓箭手们射出三波弓箭,然后就要短兵交接了,

三波弓箭后,双方距离彼此已经只有不到两百米,

但是弓箭手依然再次搭弓拉箭,准备再次射击,

这次的目标换成后面还有一段距离的斧头兵,毕竟正面作战,

哪怕军队装备优势于对方,但是数量的巨大优势会将这个差距缩小,

量变有时会造成质变,所以弓箭手要在匈奴的大部队到达之前,

尽量将对方的人员给大幅度减少,这也是这场战役的第一步,

弓箭手不能退,只管射箭,能射多少就射多少,

所以这也导致在弓箭手前方的步兵不能退后,是的,

弓箭手前面的兵种就是公孙瓒军的持盾步兵,而骑兵则是反而在两旁,

这样的排阵方式是秦晓和严纲讨论后得出的结果,

这一战的第一波主力就是弓箭手,而步兵全部换成盾,

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抵挡对方的冲锋,使弓箭手最大化的输出,

然后第二波就是两侧的骑兵,在对方受到弓箭手的持续输出而士气降低时,

形成一个包围圈,将对方的斧头兵大部队给围剿起来。

这个作战计划的第一步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在三波弓箭射马骑兵,

加一波弓箭射斧头兵的四轮洗地攻击后,地方直接减员达到了三千人之多。

然后马骑兵就冲撞了盾步兵,惨烈的近身战开始,

盾步兵们一层接一层的错位排列,有效的减缓了地方的冲击,

而这时的弓箭手已经准备第五波射箭了,只是由于马骑兵强烈的冲撞既视感,

使得他们的些许畏惧感产生,有些人箭的速度慢了下来,

有些人则命中率极大的下降,而由于人数的限制,

在前面的盾步兵抵挡起来已经有些艰难了。

秦晓跟旁边的公孙瓒还有严纲说,第一步就这样吧,开始骑兵的包围,

士气很重要。严纲听完马让指挥官挥骑,两旁的骑兵开始行动,

只是这时,敌方一直没有动的骆驼骑兵,也是在呼图尔的命令下,

也是朝着公孙军骑兵来的方向,冲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