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您看给马氏与刘氏提一提份位,如何?”太子妃扭过头笑盈盈的望向身边清俊淡雅的太子,冯氏出身书香门第,祖上曾出过三任阁老,她自己更是才貌双全。
太子依旧只是淡淡的点头。
“那就封为承徽吧。”太子妃十分大度地道。
东宫妃嫔可设太子妃一人,良娣二人,良媛六人,承微十人,照训十六人,奉仪二十四人。
“谢太子妃。”这一回,不管是马玉莹还是刘半夏都是心甘情愿的谢恩。以她们的平民出身,就算是封个奉仪也是应当应份的。
东宫与皇宫一样。
要升份位,一是要出身,二是要子女。
马玉莹和刘半夏,一没有出身,二没有子女。
可是太子妃不这样想,等四下无人时,与身边的冯嬷嬷道:“提两个旧人,总比等着上头赏下新人强……到底是皇后亲自选出来的,又是伺候了殿下一年多的老人。”还是两个宫女出身的,无才无貌。
“主子说得对。”冯嬷嬷点头。比起才十五岁的太子妃,她们已经十八岁,不够鲜嫩。何况,自家姑娘才貌双全。
随着份位的提升,刘半夏与马玉莹进入了搬家事宜。
东宫是依俯着皇宫而建的独立宫殿,分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头,是太子与东宫属臣们平常办公之所。
中间,是太子的居所(之前,马玉莹与刘半夏就住在中间的某处,等着太子的招幸。)
后头,是东宫妃嫔的居所。太子妃的正院后面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两侧各建着大小不一的十几个小跨院。
在太子居所与东宫妃嫔居所之间,有一处是东宫的膳房以及库房。
而,杂役宫女太监们所居之处,在那十几个小跨院后头。
刘半夏跟马玉莹一起,被安排到了一座小跨院。
这座小跨院共有三处可以住人,正房,东厢房,西厢房。
因太子妃冯氏没有指出谁谁谁住哪里?自觉比较得宠的马玉莹就抢先占了小跨院的正房。
刘半夏只是笑了笑,住进了东厢房。
东厢房是三间屋子带两间耳房,后面还有个后罩房,给贴身大宫女住或是当库房兼可。
目前的刘半夏几乎是一穷二白的情况。
刘半夏当小宫女每年有六两月银,当大宫女每年有十二两月银,都被她送出宫给刘家。
但是,她也不是个蠢笨的,主子的赏赐都被她留了下来,给上头孝敬。
要不然,为什么她这个清汤寡面的模样,就被上头挑出来,让皇后过目呢。
刘家没有因她每年的月银而就富足了起来,却因村里出了个一甲进士而上进起来,那进士说要开蒙学,商户来去村上开设了免费的学堂。
她的月银也不是没有用处的,刘家男人是勤劳的,有了她送出来的月银,家里的叔叔伯伯大哥二哥们一有空就去开荒,一亩荒地,得花一两银子去衙门登记上册,之后便是三年免税。
刘半夏从来没有想过年过二十五岁后出宫,出宫能干嘛?让家里头养着自己,做梦了吧。被家里头便宜找户人家,嫁过去当继室当后娘,还是嫁给娶不起婆娘的老鳏夫。
以上,总总都不是刘半夏想要的,她是想年龄一到,就自梳成嬷嬷,老死在宫中。
可是,在刘半夏十六岁那一年,天下掉下了一个馅饼,正正被她捡到了。
刘半夏是个谨慎小心的人,没有告诉家里自己成了太子的人,只是说自己被调入了东宫,每年十二两月银一分不少的央人送到家里。
还特别求对方别说自己的情况,以免家里生了妄念,害人害已。
以上种种,无不说明刘半夏是个穷得丁当铃的太子承徽。
“刘承徽,内务府已经把人派过来了,一个嬷嬷,四个宫女,跑腿太监四个,他们正在耳房候着见您呢。”在身边跟了两年的小宫女宣草提醒道。这小宫女,今年不过十二岁,是她自己选来的。是个爱热闹爱八卦的性子,与刘半夏的性子南辕北辙。当时选了她,是为了互补。
“见见吧。”刘半夏从善如流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