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臣内心很受伤,轻声“哼”了一下,打马向前走去。可没走多远,又掉过头来,说:“我想了想,反正无论如何你们都不想让我说话,我为什么不听完答案再走呢?阿婴,告诉我,你的下联是什么?”
姬婴也没想到江逸臣这么执着,只好再一次从貂裘里探出个头来,和着一团一团的白气,悠悠地说:“我的下联是‘求仙求道求长生,陛下原来迷糊’。”
这话放在以前,是谁也不敢说出口的,可到了现在,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笑话,且极是应景。江逸臣拍手笑道:“好极,好极!”
十一月的天气,冷得能冻住天和地,却冻不住飘飞的战旗。
纵横千里的土地上,最剑拔弩张的就是黄龙山附近,而在这个地方驻守的,是最先收到朝廷消息的秦军史华春部。
史华春是不会放弃这么一个难得的“从龙之功”的,所以他要在周瑀的必经之路上设埋伏。
众所周知,黄龙因背靠黄龙山而得名。黄龙山虽称不上绝佳的天险,却也是一道天然屏障。若是在春夏时节,山林中树木繁密,非常便于伏击敌军,可惜,现在是雪花纷飞的寒冬。
因为手握一张军事布防图,所以周瑀很清楚周围的地形和布防情况。当他听说驻守在附近的秦军总兵是史华春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现在的境况。
周瑀和史华春也是打过交道的。
当年,传说一直风平浪静的黄龙山突然闹起了匪患,因与长安相距不远,所以朝廷很重视。不久,黄龙山守军史大宁三次进山剿匪,彻底铲除了盗贼。这原本是大功一件,所以朝廷下了嘉奖令,而传令的人正是刚刚跟陛下闹了不痛快的周瑀。
原本这样的小任务是不必劳驾一位皇子亲自执行的,但皇上正在气头上,一时半会儿不想再见这个儿子,干脆就把他派了出去。
或许这就是天意。
周瑀本就憋着一股邪气,到了黄龙山就更是窝火,因为,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军营里的人来说,他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支军队,并没有经过什么激烈的战斗,或者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战斗力。
既然没有打什么仗,那怎么得到的军功?周瑀好奇,单骑进山查看,这一看不要紧,却扯出一桩大案。
原来,这山里并没有什么盗匪,只有三四个村庄,世世代代在此谋生。史大宁到这里之后,一时找不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懒得操练兵士,便放任手下抢劫,欺辱百姓。后来百姓不堪其扰,进行反抗,史大宁便以此为由,率军灭掉了山里所有的人家。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神共愤的卑鄙举动,史大宁却敢向朝廷请功。周瑀到这里查看的时候,发现还有没烧净的百姓遗骸,还有没风干的血迹,破败的草屋里还有女孩子被撕坏的衣衫,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这些披着军人皮囊的禽兽的恶行。
周瑀当然没有把嘉奖令和赏金交给史大宁,因为史大宁当天就死在了周瑀的剑下。然后周瑀带着史大宁和几个罪魁祸首的头颅回京复命。
时任兵部尚书的史华春正是史大宁的父亲。
原本史华春还一个劲儿为儿子狡辩,指责周瑀滥杀功臣,但等周瑀把证据和当时一起参与“剿匪”行动的士兵一块带到御殿上来之后,史华春才哑口无言。
于是朝廷宣判,史大宁及手下一十三名将军为祸一方,谎报军功,处以斩刑,其他涉案士兵三百多人,按情节轻重,或关押,或流放。史华春身为兵部尚书,监管不力,且教子无方,贬为七品昭武校尉。
这件事原本到此为止,但太子“宅心仁厚”,向皇上进言,说史华春忠心为国,立有大功,虽教子无方,毕竟独子已经伏法,若惩罚太过,怕会寒了将士们的心。陛下深以为然,便将史华春安排到秦军做统帅去了。
有句话说得好,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既如此,何不利用一下这个“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书趣阁_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