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 (第六卷)山东之战初探、二探(2 / 2)

蚁贼 赵子曰 2494 字 2022-07-18

mymachinegun:对“国军在东北的口碑并不亚于*”,不以为然!知道啥叫“劫收”不?抗战胜利后,GMD的接受大员们到沦陷区大肆抢掠,“五子登科”---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不拉,把老百姓的信心都劫没了。都说: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甚至发生一个工厂两个、几个大员都劫收,你得机器,我得厂房,他得原料,工厂反而停工!比日占时期还坏。沦陷区的老百姓被日本鬼子收刮一空,GMD劫收大员再来收刮一遍,老百姓就活在生死线上。*进东北,建立生产次序,恢复生产。两相比较,*在东北比GMD口碑好的多。48年开始土地改革,停止抗战以来的减租减息,直接分田地到农民。这农民千百年来朝思暮想的土地到手,自然要保卫自己的财产。老百姓都知道可不能让还乡团回来,遭二茬罪!积极支援*作战。同时鼓动GMD被俘士兵“家里给你分田地啦!打回老家去分田地!”同时官兵一致,干部带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就是你说的“洗脑”人那,都不傻,*给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自然跟*走。这样,有了后勤,有了士兵,再加上*干部的战争指挥,就摧枯拉朽喽!

自古以来,造反者比当政者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造反者可以没收“占人口一小部分,但掌握全部财富大部分”的富人的财产,分给“占人口大部分,但掌握全部财富一小部分”的广大群众,来获得支持,从而壮大自己,逆转与国家机器之间力量的对比。

下层建筑:北极熊走的时候把日本人的武器库全部清给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军队战斗力那么强,因为战前的训练所消耗的弹药就足够再打一场辽沈战役了.还有援朝,米格走廊都开辟出来了,怎么还会给一战的步枪?

白浪崩云:日本武器给同志是理所当然的。苏军光坦克就碾死过*多次了,鬼子的山炮他们也看不上。当时全世界最强的陆军会看得上日本的村田三八还有山炮?要对抗美国让*用血肉拼么,这样武器还是劣势啊。说到这里我就想骂人,苏联还向金棒子送了不少当时最好的坦克T-34,把李承晚干得死去活来,美国援助的第一批坦克被戏称为薄铁皮棺材,后来派来了更先进的坦克飞机才把损耗严重的北棒子打下去。

看看朝战实录,一战步枪就算了甚至还有张之洞的汉阳造(苏联更新换代武器方法实在高).*本来还想跟斯大林闹的。苏德战争让苏联的每一个餐桌都空出了一个座位,斯大林爱惜人命,中国人这么多,不让小弟给大哥当枪怎么行?

就是这样,还险些没拿到。斯大林两头下注,又不敢得罪美国。美国的武器就是好,朝战中中国人展示了惊世骇俗的盗版能力,竟在四川仿制出美国先进火炮,朝战前期,步兵主角。朝战后期,炮兵称王。(还想骂,北极熊竟然把客秋莎都给了棒子们。这待遇。。。)

——

山东之战二探:

察罕打山东,目的与邓舍一致,占领山东。但是小邓与田丰不同,田丰是地头蛇,老窝被端基本就没戏唱,察罕与邓舍的根基都不在山东,取山东主要目的是扩大,彼此之间的胜负并不影响根基。因此,察罕的战略目标就是两条:

其一是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田丰,打倒地头蛇,这一条漂亮地完成了,进一步验证察罕军的强悍。当然,强者眼里肯定自视甚高,虽然没到目无余子的境地。

其二是挟击败田部的势头驱逐小邓,最终占据山东全境,对察罕而言,在山东与海东军大打出手不是好事,这本该是孛罗的工作,按理小邓的根基不在山东,无论如何孛罗军才是海东军的心腹大患。这一条只完成一半就卡壳,为什么?让我们先从察罕认为小邓不会与他在山东拼死活的原因讨论。

察罕认为海东军在山东必败的理由:

1、海东军面临两路作战,孛罗军是来打老巢的,无论如何,海东的主要力量应该针对这一路部署,否则邓部即便在山东站稳脚跟,没有了辽丽,与当初王士诚有何区别。

2、察罕军战力不俗,兵力优势明显,虽然海东军守卫城池占便宜,终究差距太大,即使有援军,按照上面一点的分析,数量总是有限,何况海东军初取王部,脚跟未稳,民心未附,在这样的形势下,海东军怎么可能坚守?!只要把海东军驱离山东,他就可以一边巩固地盘,一边看孛罗军与海东军斗个你死我活,视其进程、结果再定下一步。不斗?那跟我部已夺得山东相比,你孛罗如何向朝廷交代?

3、察罕军完胜田部,对战略目标带有一点试探的意义,结果让察罕军满意,也奠定察罕军要速取山东的基调,而且攻得越快,你援救来不及,还不是就得逃跑?!

可见,察罕军目前不能完成战略目标的根就在第一条,孛罗军是不可能配合的,换成他是孛罗,也是要先让察罕军与海东军斗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最好),所以无论你小邓备不备孛罗,我察罕先把你赶过去,这叫驱狼斗虎。小邓手下已经多次劝小邓突围,就连邓舍自己也动摇过,说明这招当然是妙招,而且够狠,就算驱逐你,也先剥你一身皮。

然而,小邓最终坚持下来,为什么?一来是可供小邓的选择不多,既然孛罗按兵不动,察罕的攻击却是迫在眉睫,不应付不行,当然,有的人应付是虚晃一枪就逃,海东军的应付却是凶悍血性的。二来,随着小邓事业的成长,他本人也不断成长,逐鹿天下的志向逐步建立,山东取来不易,更对未来发展有极大意义,要割舍,难!何况,自古谁取天下不是中流击楫、险中求胜来的,小邓取辽、丽何时不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何尝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获来的(题外话:历史上马上夺天下的君王,哪个不是精力充沛、荷尔蒙发达的主,小邓好色好人妻,的的确确是历史规律、生物规律、开国规律,话说回来,不是流氓怎么取天下),对渐有雄才大略的小邓来说,这一仗不但要打,而且要打赢!

小邓的坚持,是察罕的失算,但是这一点却难以苛责,因为换个角度也可以认为小邓是不明大势、不识大局、不分主次的庸才,或者是妄图垂死挣扎的蠢人,这只是察罕失败的内因,察罕失败的表,却是兵力不足!也就是说,万一碰上像海东军这样又臭又硬的,察罕的准备不足!换个角度说,察罕要破局,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早收田部!

先说明一点,任何超出当时战略态势、军事情报的行为都是不可能的,在当时情形下,察罕与邓舍的招数近乎无误,战术上的安排双方都堪称名将,唯一不同的就是小邓快速准备援军,而察罕没有准备,或者说,没有及时把田部收编当为援军\后备部队!也就是说,察罕不够谨慎,或者说他没有成为英主的资质,行快速战争,却没有多留、早留后续部队,以防万一!

试想,假如察罕在击破田部之后,同时派出三千部队对田部保持压迫,就可以加速田部投降的进程,这支压迫部队没用时比后来任何一支都“闲”,一旦有用,比后来任何一支都有作用,它,就会成为压垮海东军的最后一支稻草!

时也、运也,山东之战,与其说是争夺势力之战,不如说是察罕与邓舍的才略之争,由此可见,开国君王的崛起,并非偶然,即使是起于草莽、来自普通人,但也是混于沙砾中的金子,绝非才具一般的常人。

察罕终败,已是定数。邓舍经此一战,绝代之英雄,终将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