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下乡抗旱(1)(2 / 2)

我的支教生涯 茶水村 1736 字 2022-07-22

美女科长田薇薇自从和副局长张文强公开关系后,现在已经正式同居了,所以渐渐疏远了陆远方。不过她依然在工作上支持陆远方。

这时候教育局的同事白可可等人都到齐了,但是教育局的副局长李春红却没有来,最后常务副局长李桂田走进会议室宣布电影正式开始放映。

很久没看电影的陆远方感觉突然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以前在大学时偶尔去学校电影院看看电影,但是自从毕业后就看的很少了。

电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讲述了194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日期,当年年仅19岁的曹火星通过自己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音乐才华,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故事。

影片记录了歌曲创作的艰难过程,艺术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烽火岁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追求民主、向往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这一深刻道理,以及共产党员心底无私、为了群众利益毅然慷慨赴死的高尚情怀。

这个电影,给陆远方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通过观看这部红***,让陆远方等人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回顾了中国革命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党员干警们都深受震撼,看完影片后副局长李桂田要求大家讨论,田薇薇、高晓国、陆远方等几个人作了代表性言和讨论,

他们大家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歌既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群众自内心的呼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了今天光辉的成就,就是因为她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地站在一起,一心想着人民的利益。

大家纷纷表示,作为科员和教育局工作人员,既要学习战争年代的革命者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更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党的司法事业甘于奉献自己的的一切。

学习活动结束后,陆远方出来时现高晓国旁边留给李春红的一个座位一直空着,他想起心里就来气,高晓国为了讨好美女科长李春红占着位置,而最后李春红却请假不来了,弄的陆远方心里很不舒服。

不过陆远方却对副科长高晓国无可奈何,毕竟他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不过最近高晓国也挺郁闷的,和老婆关系每况愈下,家庭的战争自然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时间飞逝,转眼就到了04年8月初,此时正值江南的三伏天气,秋老虎横扫着江南大地,已经连续个月多没有下一滴雨的小山城,如今高温不下旱情进一步加剧。

整个县城面临着0年一遇的旱灾,全县旱情紧急,持续连续的干旱使得全县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已经造成全县0几万人口和几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几十万亩农作物受灾,有些地方干旱非常严重的还将面临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几亿元,全县上下进入紧急应对灾情的状态,鉴于旱情的严峻事态县委县政府紧急开会部署抗旱紧急动员大会,要求全县各个单位紧急动员起来,准备从县里各个单位抽调骨干人员,组成“百名干部下乡抗旱夺丰收。”

正在市里处理公务的教育局马局长接到县委县政府的电话,要求县教育局赶紧筹集资金、抽调人力准备下乡抗旱,于是马局长代表教育局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准备在不影响教育局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投身抗旱救灾工作。

正在市里的马局长第一时间电话向常务副局长李桂田传达了县委抗旱救灾的指示和精神,要他立刻开会研究组织抗旱工作小组。

抗旱就是大局,灾情就是命令。常务副局长李桂田于是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召集在局里的其他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玉发、副局长张文强、副局长李春红等人开了一个碰头会,研究决定抽调4名干部和科员组成抗旱工作小组,由常务副局长李桂田担任组长,其他几名人员目前待定,还决定准备从单位的工作经费里拿出15万元作为此次抗旱的专项资金。

教育局刚开完碰头会,上级就宣布了此次县教育局对口抗旱的旱情村就是陆远方的老家,也就是茶山乡的安水村,因为这个村也是茶山乡旱情比较严重的村之一,急需进行抗旱支援。

陆远方听到此次单位抗旱救灾的联系村就是自己家乡之,他感到无比的高兴,这下子自己可以回老家好好帮助村里的乡亲父老抗旱救灾了,于是他第一时间向科长田薇薇提出要求参加抗旱工作小组,为家乡抗旱出力。

在人员抽调时准备组成4人抗旱小组,副局长李桂田先推荐自己的相好,也就是教育局科长李春红,副局长张文强则推荐了目前自己的未婚妻,也就是教育局的科长田薇薇,那么除了李春红和田薇薇两位科长之外,加上副局长李桂田就已经有三个人了,最后还差一位。这时候教育局的副科长高晓国和科员陆远方都自告奋勇地要求参加此次抗旱小组。

副科长高晓国想去参加抗旱工作小组,一方面是自己的相好李春红也去了,同时他也想趁这次下乡多和常务副局长李桂田多接触一下,同时也捞点成绩和资本回来,会自己以后当上科长做准备。

而陆远方觉得这次抗旱的旱情村就是自己的老家,他于是就想回家抗旱为乡亲们出一份力,真心地帮助家乡抗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