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柒柒(也就是常氏太子妃的小妹)常氏一族如果牵扯进入胡蓝案基本就凉凉,别忘了锦衣卫。
朱雄英想起锦衣卫这个玩意就头大。
有明一朝,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又臭名昭著的有三个部门,那就是锦衣卫、东厂、西厂。
而朱元璋洪武年间,有的只是锦衣卫。
锦衣卫本来并不叫做锦衣卫,其前身是成立于明朝洪武年间的“拱卫司”。
后改为“亲军都尉府”,其职能是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的仪仗和侍卫,其最高长官不过是七品官。
从它最初的职能来看,根本无法和后期那种权势煊赫,生杀自予、令人谈虎色变的锦衣卫联系在一起。
“胡蓝之狱”虽然缓解了明朝初年紧张的皇权稳定问题。
但却因大杀群臣并大肆株连,引起了广大朝臣与士子们的极度恐慌和不满。
朱元璋虽然嗜杀,但是对百姓却极好(前提是你听话)。
因此,并没有动摇其统治。
不过,在“胡蓝之狱”中立下了大功的锦衣卫,却在朱允炆即位后,被严重无视和冷落,只剩下替皇家执掌仪仗这一个职能了。
锦衣卫的设立本来就是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而设置的一个权宜部门。
当它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后,自然就会被淘汰。
朱允炆即位后,更是对这个部门深恶痛绝。这一点和太子朱标挺像,不愧是亲父子。
只是出于守古制(尊重朱元璋)才没有彻底废弃它。
事情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历史上的锦衣卫还真有可能是昙花一现了。
不过,凡事都有意外。
公元1392年,朱标从陕西考察回来后,一病不起,不久病逝。朱元璋虽说是君王,但也是一个人,一个60多岁的老人,老年丧子对他的打击是很大。
朱元璋不但痛失爱子,还打乱了他精心设计的大局。重新安排皇储,可是选谁?
按照现在的观念来看,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可选之人还是有很多的: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朱允炆、朱允熥……
这些人似乎都是可选之人,按实力,朱棣是最厉害的一个。
最后,经过九个月的思考,朱元璋立了年幼的孙子朱为皇太孙。
可是,为什么是朱允炆呢?这老家伙会不会真的是在赌。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古时,嫡长子继承制能够有效地解决了权位和财产的分配问题,稳定了社会的统治秩序。
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下,兵荒马乱、手足相残的戏码会天天上演。
朱元璋虽是皇帝,但也不能坏了老祖宗的规则。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不想打乱刚刚稳定的社会秩序。
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他皆为庶子。
朱标病逝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由朱标的嫡长子来继承皇位。
那应该是由朱允炆的异母兄弟朱允熥继承皇位,而不是朱允炆
首先,朱元璋并不喜欢朱标的儿子朱允熥,反而喜欢聪明乖巧,跟他父亲十分相像的朱允炆。
此时,朱标刚病逝不久,朱元璋还是十分怀念朱标,而朱允炆与他父亲十分相像,自然会爱屋及乌。
另外,朱标的正妻常氏早朱标几年就去世了,所以庶妾吕氏的地位逐渐上升,也就是朱允炆的母亲。
可是,立了年幼的朱允炆为皇太孙,注定他的皇帝之路是困难重重的。
宦官、淮西武将集团、藩王等,这些问题都会摆在朱允炆面前。
稍有出错,必定又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年轻的朱允炆能控制得住吗?
能控制四周的藩王吗?能管理好蓝玉等武将吗?
本来朱标为太子,是诸王中的大哥,在诸王之中是有威信的,作为弟弟的藩王肯定不会反他。
可是,换成了朱允炆,结果就不一样了。
藩王成了叔叔,关系就微妙起来。
另外,就算没有冲突,长期下来也会造成“强枝弱干,尾大不掉”之势。
这些问题,朱元璋自然是想到了,武将可以杀,但藩王不能杀。
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元璋还是想相信的,可他低估了孙子的作死程度。
朱元璋赌了一把,藩王不会反。
接着的蓝玉案,朱元璋清理了一大批的功臣武将,朝中再也没有哪个大臣可以威胁到他孙子朱允炆的皇位。
只要朱允炆乖乖听话,不动削蕃的念头,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坐皇位。
另外,就算有藩王不服朱允炆的管理,想要造反,其他的藩王也不会同意。
如果朱棣想造反,那么二哥朱樉、三哥朱棡都不会同意。
到时候,朱允炆从中平衡,是有可能巩固自身皇权的地位。
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有私心,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后面的结果不太如意。
后来,儿子三年死一个,朱樉、朱棡相继去世,儿子中最有心计的燕王成了最大的儿子。
此时,朱元璋已经知道,自己的皇储安排全面失败。
也就有了临终前的发问:燕王来否?
要说朱棣在宫中没有自己的暗线是不可能的。
本来就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朱允炆的削藩给了他理由。
朱标身为嫡长子,可谓是名分早定,储位稳固,这是没有人与他争太子之位的一个关键原因。
燕王朱棣身为老四,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上根本不占据任何优势。
即使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以后,如果朱元璋不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从其他儿子中挑选的话,也轮不到朱棣,因为他前面还有秦王、晋王两位兄长。
朱棣虽然身为九大塞王之一,不过在洪武后期才因为屡获战功,才开始崭露头角锋芒毕露,甚至被朱元璋下令节制沿边军马。
到了朱元璋在位的最后一年,随着晋王病逝,加之之前的太子和秦王病逝,朱棣才是成为“诸王之长”,是要实力有实力,要声望有声望。
封建宗法制度的最基本原则,承袭顺序是:嫡子、嫡孙、嫡子同母弟、庶子、嫡孙同母弟、庶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