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满朝文武只有两个字,要钱。(1 / 1)

朕,崇祯,热爱核平 火泡 1290 字 2022-04-07

第二天一早,崇祯早早的就醒来了。

他原本想要多睡一会的,但是身体早就形成生物钟了。

不得不说,朱由检的睡眠质量还是很高的。

虽然是早上五点多左右,但是精神头是很好的。

按照往常的习惯,朱由检是会批阅奏折的。

但是,他是崇祯,不用这么拼命。

让殿外的太监去御膳房弄了一些早饭过来,朱由检愿意早朝之后吃东西,他崇祯可不愿意。

吃过早饭之后,崇祯就前往了皇极殿准备上朝。

当然,这么早,百官还在被窝里。

如今大明的官员大多懒政,一味的捞钱、党争、抗税,根本没有几个办实事的。

皇朝末年,大多都是因为权贵欲望膨胀,底层无法满足导致改朝换代。

如今大明问题更多,多地连年大旱,导致北方的土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京城里,就有大量的流民。

一些符合太监招募条件的,就自我阉割了,成了无名白,希望能够混口饭吃。

有些拳脚功夫的,就成为勋贵的家丁。

女子,就更惨了,被卖来卖去,成为这京城权贵的玩物。

这些,没有一个官员和朱由检汇报。

朱由检也没有到外面去视察,他看到的大明只是文官口中的大明。

外派的太监,很快都会被本地的士绅腐化,成为他们的帮凶。

大明的灭亡,不止是朱由检的问题,还是大明整个统治阶层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到了早上八点左右,陆陆续续的才有官员进入皇极殿。

昨天那份不征剿饷,不再加饷的诏书已经在经厂复印好,今天就会发往各地。

崇祯估计,今天廷议依旧是如何搞钱。

如何搞钱,这个事情崇祯也是很头大。

因为沿海开了海禁,那些士绅们就开始将大明的货物售往国外,导致大量的白银流入大明。

南方,有大把的白银。

但是,崇祯需要的不是白银,需要的是粮食,各种粮食。

其实现在的大明,已经有番薯和土豆了,徐光启一直在推广番薯和土豆在全国各地种植。

番薯,适应性强,水肥需求低,面对恶劣气候也能有收成。但是它一直走不出南方,主要还是因为薯种越冬问题。

番薯是喜温植物,番薯的繁殖材料薯块、薯苗在冬天无法经受严寒。薯块的保存温度需要10~15℃,受冻过热都容易烂坏。

南方的番薯栽培技术并不适用北方的栽培,明末主张推广番薯的徐光启当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欲避冰冻,莫如窖藏”的方法,他的《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五、六种番薯藏种方法。

但是,朝廷里有大量的文官阻挠徐光启推广这种粮食作物。

因为,文官集团以及地方士绅需要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种植大量的桑树养蚕用来生产丝绸售卖到海外。

同时,也需要种植大量的茶树,将茶叶售卖到海外。

徐光启的方法没有大规模普及,最终导致番薯在这道气温线前踌躇不前。

可惜,徐光启已经死了多年,北方也干旱多年。

当然,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在北方种植番薯和土豆了。

因为大量的土地荒废,人口大量的外流,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勋贵了。

宋应星,崇祯觉得他应该可以接过徐光启的传承。

另外,徐光启的儿子,徐骥也可以派去辅助宋应星。

此时,宋应星应该在福建任汀州府推官。

所以,这个人必须火速进京,在北方推广玉米、番薯、土豆、棉花等农作物。

玉米更加的耐旱,估计会比番薯更加的合适。

现在已经错过春耕了,但是他们可以兴修水利,为来年春耕做准备。

南方,现在崇祯还没有办法对付,也无法掌控。

但是北方不一样,北方不仅有兵灾,还有大旱、蝗灾等等,没有权贵愿意前往北方了。

经营好了,北方是崇祯日后对抗南方的依仗。

崇祯的思绪,不由的飘向了北方。

“诸位大人,请入班。”

随着一声尖细的声音响起,崇祯的思绪被拉了回来。

看着满朝大臣,崇祯放下了手里还未批复的奏折。

廷议正式开始,杨嗣昌作为首辅,第一个站了出来。

满朝文武,说来说去,只有两个字。

要钱。

剿匪,要钱。

赈灾,要钱。

练兵,要钱。

国库没钱,崇祯的内帑也没钱。

要钱自然是没有的,眼下崇祯的内帑就三十万两,还不够今年内廷的开支,肯定是不能动的。

户部,户部的钱已经分配完了,也没有能动的钱。

所以,无非就是扯皮。

崇祯提了一下盐税的事情,群臣就乱了起来,一个个就开始抨击崇祯与民争利。

所以,最后就是扯皮,打太极。

最后,崇祯只能气呼呼的结束早朝廷议,继续把问题拖着。

回到武英殿之后,崇祯立马召见了李若琏。

昨天,圣旨频出,锦衣卫的高官全都被免职了,而且勒令在家中等待调查。

因为勇卫营还在内城驻扎,那些锦衣卫的高层,还有那些勋贵子弟都不敢乱动。

造反?

他们暂时是没有这个勇气的,所以现在只能任由新任指挥使李若琏摆弄。

从昨天领了崇祯的明旨和密旨开始,李若琏到现在都还没有合过眼。

因为要召集一般可以用的兄弟,要把新三卫的框架搞好,排除人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看到李若琏的样子,崇祯就知道他熬夜了。

“成甫,你这可是彻夜未眠呐。朕交代的事重要,你的身体同样重要,不可过度操劳。”

一句关心的话,就让李若琏感动不已。什么为陛下效死之类的话,就往外冒。

然后李若琏就和崇祯汇报一下工作进度,目前锦衣卫已经掌握了可靠的人员近千名,包括三卫的千户、以及一些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校尉、力士等。

当然,这只是初步人员,这些人还需要进行多次筛查,同时也会增加新的人员。

不得不说,李若琏的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崇祯很满意。

接着,崇祯给了李若琏一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