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京营要凑齐5000人,还要准备粮草、武器之类的,当天肯定是搞不定的。
崇祯来见杨嗣昌,是希望两天之内能出发。
时间拖的越久,越是不利。
他从内帑直接拿出20万两,也是这个意思。
傅宗龙,也需要从京营里带走一千人。
毕竟,押送十万白银,也是需要一队兵马的。
杨嗣昌单独拜见了崇祯,感受到了崇祯的变化。
十几天的时间没有到文华殿,一到文华殿就找自己单独谈话。
这在以往,是没有先例的。
他感受到了崇祯对自己的信任,心里还是很感动的。
自然的,就对崇祯下了保证,两天之内就启程奔赴谷城,开始剿匪。
对此,崇祯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求稳。
如果不是担心杨嗣昌多想的话,他甚至想说直接逼张献忠南下。
只要张献忠南下,那对大明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
这样他就可以直接御驾亲征,带着勇卫营横扫南方。
可惜,这个在短期之内肯定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张献忠也知道,南边的那些士绅不好惹,他们手下的家丁实力都很强,手里的火器更是厉害。
想要南下,他手里的这些农夫可不足以对付南方豪强的家丁。
而且,他也很清楚,一旦南下,就会遭到南方集团的全力绞杀。
什么样人能惹,什么样的人不能惹,张献忠还是清楚的。
崇祯知道,这个时候在商雒山中隐伏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经湖北郧、均地区进入河南。
不过,因为停征了剿饷,也没有增练饷。
崇祯觉得,李自成这一趟跑到河南地区应该是成不了事的。
毕竟,能活的下去,百姓是不愿意造反的。
造反是明知的死路,无法回头的死路。但凡有选择,河南的百姓都不会起兵造反。
所以,崇祯判断,李自成可能会返回西安,或者投奔张献忠。
如过能够把兵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不管怎么说,崇祯还是想要尝试一下,把张献忠往南方逼去。
过几个月时间,崇祯就会把勇卫营投入到战场之中,逼迫张献忠南下。
南方有钱、有粮,可以解救万民。
既然南方的大地主不给,那就让灾民,让乱民自己去取。
让张献忠和南方的豪强互相消耗,才是崇祯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不过,他得先把兵部握在手里。
兵部尚书的人选,崇祯已经有了。
傅宗龙返回四川出任巡抚,自然不可能兼任兵部尚书一职。
所以,这个时候崇祯需要杨嗣昌和傅宗龙的支持。
于是,他把傅宗龙叫到了文华殿。
两人年龄都不小了,不可能让他们一只跪着。
不然,明天那些言官又该喷自己刻薄寡恩,不体恤老臣。
对于言官那一套,崇祯已经有些摸出规律了。
反正就都是喷子,你管你做的好还是不好,他们得要找一出一个点来喷你。
这样,才能显出他们的作用,他们的能耐。
这样的喷子,就当成野狗就可以了。
他们喷他们的,不用理会。
越理会,他们就越上头,喷的就越厉害。
“文弱、仲纶,你二人乃朕之肱骨,此番协同剿贼,切莫急躁。”
“陕西明乱,是天灾所致,也是朕赈灾不力所致。”
听到崇祯自责,杨嗣昌和傅宗龙脸色不由一变。
这个,可是掏心窝子的话了。
以前,崇祯可从来不会表露想法,更不会说的这么直白。
所以,他们就准备下跪请罪了。
“你们无需自责,朕也想救灾,可惜国库空虚,粮草短缺,朕也是有心无力。”
“兵部尚书一职,你们觉得何人可接任?”
杨嗣昌心里咯噔了一下,他原本以为傅宗龙继续回去做四川巡抚之后,兵部尚书一职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现在看来,这是要换人了。
傅宗龙对此倒是不意外,毕竟他都调任四川巡抚了,兵部尚书这一要职肯定是要让出来的。
不过,这事他肯定是没有发言权的。
他都是杨嗣昌举荐的,这个时候自然是由杨嗣昌开口。
杨嗣昌心里已经在心里选择了一轮,然后他站了起来。
“陛下,臣举荐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陈新甲。”
毕竟这个陈新甲算是他这一系的,也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
他要是接替兵部尚书一职,那么自己在外剿匪,朝中也会有人支持自己。
他培植党羽,不就是为了互相扶持么?
这个时候不举荐自己人,难道举荐别人?
“陈新甲?”崇祯念了一下名字,心里冷笑一声。
“此人能力欠缺,尚不可为兵部尚书。仲纶,你为兵部尚书,心里可有人选?”说着,崇祯看向了位置上的傅宗龙。
人选?
自然是有的,但是傅宗龙能说自己想要举荐孙传庭吗?
很显然不能!
孙传庭这个时候还称病请辞,要是接任了兵部尚书一职,岂不是表面自己欺君了吗?
另外,孙传庭和杨嗣昌不合,真的举荐他的话,杨嗣昌会怎么看待自己?
所以,傅宗龙准备不举荐,把皮球踢给了崇祯:“陛下圣明,臣入主兵部不足两月,对同僚了解不足,还未有合适的人选。”
崇祯眯了眯眼睛,心道:个个都是老狐狸啊!
“两位爱卿,你们觉得李邦华此人如何?”崇祯直接问道。
“回陛下,孟暗此时正在守孝,不宜出仕。”杨嗣昌躬身道。他对李邦华还是比较关注的,因为他知道崇祯一直想要重用李邦华,一直提防着。
崇祯没有想到,杨嗣昌竟然用这个理由。
但是,这个理由让崇祯没有办法驳回。
毕竟,大明以孝治天下。
李邦华的父亲六月才故去,这个时候让他接任兵部尚书一职确实不合适。
如果李邦华没有办法接任兵部的话,那就剩下另外一个适合的人选了。
孙传庭,目前有能力和有资历的人并不多,孙传庭起其中一位。
毕竟,孙传庭可以得到东林党的支持。
此时,孙传庭驻守易州。
历史上,朱由检在杨嗣昌、高起潜等的影响下,已失去对孙传庭的信任认为孙传庭称病“显属欺罔”,并认为杨一儁在包庇他,遂将孙传庭和杨一儁两人一并革职,派锦衣卫将孙传庭逮捕入狱,时为崇祯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很显然,杨嗣昌在出任督师之前,要把这个有可能接任兵部尚书的孙传庭搞垮。
【求推荐票,求追读,求收藏!!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