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诸葛亮的未来后,关于诸葛亮,刘备有话说。
凭什么?刘备发出来自内心的呐喊。凭什么诸葛亮是秦朝的,明明是我蜀国的,刘备想不明白,为什么诸葛亮跑秦朝了?他真的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
……
东汉末年。
蜀国。
刘备气的不行,气的他脸色都能让人看出来,他刘备此刻心情很不好,要是有人来打扰他,就要接受不好的结果。
关羽和张飞都不敢说什么话,只得当空气一样,一句话都不敢说,生怕刘备把气撒到自己身。
“诸葛亮不是我这边的吗?咋就跑到秦朝了???”气的刘备大喊好几句。
刘备过了好一会儿,才平复下来心情。
刘备转念又一想,这金榜是未来的事情,他现在就去找诸葛亮,他就不信留不住诸葛亮。
可是,当刘备到诸葛亮的住处却发现,人去楼空了,诸葛亮的住处没有一个人在。
刘备只能失望而归。
刘备当然找不到了,因为诸葛亮正在赢煊府,刘备怎么能找到呢?
……
东汉末年。
曹操。
曹操是个爱惜人才的人。曹操看到第二名诸葛亮是秦朝太子赢煊手下的谋士,他有些惊讶。
据他所知,秦朝并没有太子,况且他也没听说过赢煊这个名字,这赢煊是谁?
他颇有些疑惑的召来手下去打听。
很快,手下便进来了。
“主公,这赢煊是秦朝七公子,我打听了,这个赢煊就好像被人遗忘了一般,并没有人会提起他。”
“这……”曹操沉默了几分钟,继而开口,“这赢煊想必就是扮猪吃虎吧。”
谋士们点头附和。
“这赢煊一朝出名了,毕竟有诸葛亮在手,谁敢小瞧他?招揽一个谋士榜第二名可并不容易。想必这赢煊一定是有过人的能力才是,不然诸葛亮怎么会跟着他?”话毕,他又开口,“这秦朝不用说了,太子肯定是赢煊了,长子扶苏和十八皇子胡亥定然都不是他的对手了。这秦朝在赢煊的手堪比之前啊。”
曹操一眼看出这七公子赢煊的藏拙。扶苏和胡亥哪里能和赢煊比?
光一个诸葛亮就够他俩吃一壶的了,更何况,曹操并不信,赢煊就只有诸葛亮一个底牌。
……
东汉末年。
东吴孙策。
此时的孙策也在让手下查这个赢煊,不为别的,就凭诸葛亮是赢煊手下谋士,就足够他重视的了。
很可惜,孙策并没有查到多少有用的消息,他查到的跟曹操一样。
孙策的想法跟曹操一样,他吩咐手下多注意赢煊,他总觉得这个赢煊是个不亚于秦始皇的人。
……
东汉末年。
袁绍那里。
袁绍并不像前面两位远见,但是他觉得这个赢煊是不能留的。
同时他哈哈大笑,金榜说最开始诸葛亮是在刘备手下的,笑死他了,刘备受到了打击,他可是乐的不行,只要是其他人受到打击,他就开心。
想到刘备那副受到打击的样子,他就开心,袁绍也是看过金榜了,所以他难以想象,如果诸葛亮一直站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他会觉得很难缠。所以对于诸葛亮是秦朝赢煊手下,他喜闻乐见。
……
大秦。
咸阳宫内。
秦始皇嬴政怔了,好一会儿,回过神来的他哈哈大笑。
“快去把吾儿煊儿叫过来!”
秦始皇嬴政真的特别开心,身为秦朝的开国皇帝,他自然很清楚诸葛亮的价值。
在金榜的秦始皇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看秦始皇这么高兴,文武百官也恭喜秦始皇,要知道,这就意味着大秦有了诸葛亮如虎添翼。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七公子赢煊,能被诸葛亮认主的赢煊能是普通公子?
见到自己的七儿子之后,秦始皇就问他,“好一个煊儿啊,说吧,你想要什么奖励?”
对此,赢煊并没有多余的思考,“回父皇,儿臣并没有什么想要的。”
秦始皇以为是赢煊不说,忙催促他说,他秦始皇一个奖赏还是有的。
但是赢煊并没有说,他还是重复那句话。
“那就给你一千万黄金吧,你也不说要什么。”秦始皇有种埋怨的意思。
“多谢父皇。”赢煊并没有说其他话,他就像木头一样,什么话也不说。
秦始皇又问,“煊儿啊,诸葛亮在你这吗?”秦始皇很急切地问,他太想见见诸葛亮了,金榜的诸葛亮让他很激动。有诸葛亮在手,大秦岂不是更强?
赢煊还是那平平淡淡的语气,“是啊,父皇。诸葛亮正在儿臣的院子里看书呢。父皇,你要见见他吗?”
秦始皇虽然内心很激动,但他面,看不出来什么,“快带朕去见他。”
就这样,秦始皇一等人在赢煊府看到了20多岁的诸葛亮,诸葛亮正在院子里悠闲的看书。
见到秦始皇,便认出来这是主公的父皇,行礼。
秦始皇很想封诸葛亮为官,但是诸葛亮并没有任何功绩,只能作罢。
……
大唐。
太初宫内。
唐太宗李世民嫉妒啊,秦始皇生了个好儿子,他儿子居然招揽了谋士榜第二名。
看看秦始皇的儿子,再瞧瞧自己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就一阵羡慕和生气。
“看看你们,再看看人家始皇的儿子?赢煊咋不是我的儿子呢?”他的话慢慢的羡慕。
他的儿子也不敢说话,看得出来,自己父皇很羡慕,还是不说话为好。
文武百官也不敢说话。
……
大汉。
汉武帝刘彻很生气。
他的大汉被大秦比下去了?他简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被秦始皇比下去就算了,被秦始皇儿子比下去什么意思?感情我大汉连秦始皇一个儿子都比不了?
有文官看自家皇帝气成这样,连忙开口,“陛下,别急,这第一名肯定是我大汉的,大秦再怎么样都只是第二名,而我们大汉是第一名。大汉始终把大秦踩到脚下。”其他文官也紧接着附和他说的话。
汉武帝刘彻在文官们说的话也逐渐心情平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