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八章 运筹帷幄(中)(2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404 字 2022-05-11

沈默却不迷信权威,他只想听道理,然后做出独立判断,便道:愿闻其详。

很满意沈默的反应,郑若曾道:咱们慢慢从头说起,大人听完了肯定心中透亮。便用杯盘现场摆弄起来道:所谓三巢,是指李文彪,谢允樟,赖清规三大匪首建立的据点,原先谢赖二匪盘踞在江西的龙南定南二县;李匪在紧贴江西的广东岑冈。但李文彪死后,他的儿子李珍和江月耀,争夺匪军大权,两人貌合神离,各带本部投靠了谢赖二贼,已经成为附庸,所以不提也罢。

所以咱们单说赣南,是指江西南部的赣州府和南安府,计有赣县于都信丰安远龙南定南崇义等十六个县。不愧是写出江南经略的怪物,早把赣南的一切都印在心里了,只听他侃侃而谈道:这里穷山恶水。是典型的山区地形。迄至国初,这一地区仍是人烟稀少,宣宗朝大学士杨士奇曾描述道:赣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远,民少而散处山溪间,或数十里不见民居。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繁衍,此地的人丁确实多起来了,但不幸的是,并不是我们汉人,而是畲族人,他们说着我们听不懂的客家话,以血脉宗族的关系聚居在山中,往往是一村一个姓,或者一个姓几个村,风俗习惯也与我们大相径庭无疑,官府的力量在这种地方,也是最薄弱的,十分容易为贼寇所称

从成化弘治年间开始,大量的广贼闽寇闽广流寇不断向此地流扰。而且往往这些乱匪,来到这里便相中不走了,占山为王劫掠地方,让当地人苦不堪言。这种寇乱在正德和本朝年间愈演愈烈,但官府在此地名存实亡,根本无力保护畲民;当地畲族人便纷纷筑寨建围,抵御盗寇,聚族自保;他们所建造的围池,高两丈厚一丈,周围二三百丈,内里射孔垛口俱全,且依山而筑,万夫莫开。

听了郑若曾的讲述,沈默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字围屋,他曾经去江西参观过那种令人震撼的城堡式建筑。

这些由乡民自行出资,用毕生精力建造的围屋,有得比县城还要坚固结实。建起之后,便在族长的管理下。阖族居住于其内,平时出围耕种,乱时则在围内御敌,男女老幼各有所司粮食财物公平分配,任何人不准偷懒不准藏私不准贪生怕死,不准将外族人引入族内一旦违反,将被立即革除围外,永不归宗。郑若曾缓缓道:像这样的山寨土堡围屋,在赣南山区绝不是零星而立的,尤其是在南部与闽粤交界的地方,因为流寇一来,便首当其冲,故当地的山寨也密密麻麻,例如在龙南县,便有塔下寨骆驼寨牛脑寨羊牯寨等大大小小五十余个土堡,几乎所有的村子,都有自己的土寨。

~~~~~~~~~~~~~~~~~~~~~~~~~~~~~~~~~~~~~~~~~~~~~~~~~~

郑若曾一番长篇大论,说得是口干舌燥,端起茶杯喝口茶,对王寅道:你接着说。

王寅点头笑笑,与务必详尽的郑若曾不同,他说话的风格十分简约,绝不浪费口水:正如开阳兄所说,宗族是赣南百姓的天;围屋是他们的城池,这样朝廷的县太爷和县城便都成了摆设;而当地的卫所军队,也如其他地方一样,迫于生计逃亡殆尽说着叹口气道:而赖清规谢允樟等人,都是当地的豪族头人,而畲族人的父辈,大都参加过正德年间的大造反

虽然言简但是意赅,至少沈默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是,赣南各县徒有虚名军队名存实亡,畲族百姓依托山寨而居,悉听宗族指挥,但偏偏畲族人大都与朝廷有宿仇,心怀仇恨的小辈人长起来后,如果条件合适,当然会疯狂报复继续跟官府作对了。

这就是我说的,阳明公之遗患啊郑若曾沉声道:当年赣南爆发畲族大造反,阳明公临危受命,不到两年时间,便将一场规模浩大的叛乱扑灭,其英明神武,令多少后生小子悠然神往,其中也包括在下。说着幽幽一叹道:但现在看来,他的许多做法,其实后患无穷。首先,他力主进剿,在给武宗皇帝的上疏中,他说:贼之日滋,由于招抚之太滥,由于兵力之不足,由于赏罚之不行。在得到皇帝的首肯后,他制定了以剿为主,以抚为辅的总体策略而且招抚的范围也被严格限定,只适用于那些胁从之民,和回心向化之徒。

在这种策略的指引下,阳明公便坐镇赣州开始剿匪,因为军队腐朽不堪用,他只能一面练兵;一面用计策,拉拢分化瓦解叛军。通常用的手段是,许以厚利收买叛徒,内外夹攻当时的围屋,并不禁止族外亲朋的投奔,阳明公便利用这一层,将奸细混进去,半夜四处伺机打开寨门,攻陷营寨。而且围屋间无法互通消息,竟被他如法炮制在两个月内连下四十余寨;他还以招降等手段,诱捕叛军首领杀之。在这其中,翻脸不认人,不讲信用的事情,便如家常便饭一般。郑若曾道:这些在我们看来,是虚虚实实妙计横生,可在对方看来,却是汉人的阴谋诡计,难以让他们服气。

阳明公一生用兵,极少以实击之,偏爱用计谋赚取胜利,其实却有些兵行诡道了。王寅插话道:这样平定朱宸濠那样不得人心的叛乱没问题,可对待问题极为复杂的畲族叛乱,未免有些轻佻了。

这还是沈默这辈子第一次听到,有人数落王阳明的不是,不过转念一想也是,别人都知道自己的师父沈炼,师公王畿,都是王学一派,自然不会在自己面前胡说八道,而郑若曾和王寅,既然担任他的谋士,自然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才能为他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

这样一想,沈默也就淡定了,轻声道:那依二位的意思呢

堂堂正正痛击之郑若曾斩钉截铁道:证明官府绝对有能力击败他们,只是不愿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说着呼出一口浊气道:但这只是其次。最严重的问题是阳明公在赣南两年,破八十余寨,杀了一万多畲族人,这其中固然有谢志珊兰天凤这样的罪魁跟他们造反的壮丁,但也不乏老人妇孺还有孩子说到这,他的声音有些低沉道:其实根本不用杀这么多人的,但阳明公无法阻止他的部下在攻破土寨后奸y掳掠,很多时候为了掩人耳目,只能把人杀光,最后放火烧寨。

这是文人带兵的致命弱点。王寅面带悲伤道:纵使天纵英才,可以对打仗无师自通,但对兵卒的约束力,确实太差军饷微薄地位低贱,又没有意气相投,想靠严刑峻法管住当兵的,只能把他们全都逼跑了。说着叹息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阳明公在当时的一些无奈之举,也不要深究了。这话显然是对郑若曾说的。

~~~~~~~~~~~~~~~~~~~~~~~~~~~~~~~~~~~~~~~~~~~~~~~~

好吧,好吧,郑若曾从善如流道:那就不说打仗,单说战后阳明公的举措吧,十家牌法乡约破心贼,虽然效果都不错,但也是有问题的。

十家牌法,就是后来采取的保甲法,一家犯法十家连坐,让畲族人都不敢外出谋生,有了官司也不敢到县衙打,都是在宗族祠堂中内部解决。郑若曾接着道:另外他用来正本清源的乡约,则因为宣讲人是宗族耋老的缘故,反而加重了宗族的权威。还有那破心贼郑若曾绝对是考据党,每一条都要说得清清楚楚才罢休:就是用汉族的文化取代畲族的,这搁到哪族头上都不能接受啊结果就是,畲族人对官府恨之入骨,更使其凝聚力空前,而阳明公苦心设立的县城,却沦为了摆设。

开阳兄说这么多,王寅又出来打圆场道:并不是数落阳明公,而是要提醒大人,吸取前人的教训,妥善处理三巢叛乱,与赣南畲族间的关系。

默重重点头道:我了解二位的苦心了。

那就好,那就好啊一直都是郑开阳主讲,这会儿他也累坏了,疲惫的笑笑道:这一代畲族人,都是听着诡计多端王阳明的故事长起来的。当年阳明公的手段再拿出来,哪还能灵光了张臬八成是想照方抓药,哪能不吃亏

分割

今天真晕了,出去办了个事儿,结果遇上了前所未见的大堵车,三个小时才回到家,然后写到现在都快累死了,大脑呈浆糊状。

第七三八章运筹帷幄中

第七三八章运筹帷幄,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