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九章江南下
上一章是中,这一章才是下
这可不是定规。万历大摇其头道:这是滥赏大明开国二百年,哪朝哪代像这样肆无忌惮的坐地分赃说着不屑的看张四维一眼道:几品官该给多少俸禄,我太祖早就定下来了,这才是定规。你们这些大臣,整天把祖宗法度挂在嘴边,为什么加官进禄的时候,就想不起祖宗来了
这,张四维摇头道:洪武朝的物价,不是现在可比,拿着原来的俸禄,官员们生计艰难
这是拿朕当小孩子了,万历大摇其头道:国朝初立时,蒙元战未平,千里无鸡鸣,正是物价腾贵的时候,朕查阅了当时的典籍,哪怕是洪武二十年以后,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粮食。而现在京城的粮价是多少张阁老知不知道
回皇上,张四维无奈道:也是一两银子二石米。顿一下,解释道:这是因为朝廷施行一条鞭法后,百姓由纳粮改为纳银,粮食必须变现,才导致米贱银贵的。
朕不管原因,朕只知道,现在的米价和二百年前没有变化,万历有些蛮横道:张阁老,莫非你也想学那人欺上媚下
微臣不敢张四维一听,怕引起万历的反感,重蹈了沈默的覆辙,只好唯唯诺诺,不再辩解。
多少年来,朱翊钧每次与沈默议事,总是诚惶诚恐。现在见到张四维大气不敢出二气不敢伸的样子,心里感到特别舒坦,甚至觉得陡长了一截子帝王之气。于是端起架子清咳一声道:张阁老,朕知道你的心思,是不想得罪那些官员,借此收揽人心。但是朕用你当首辅,是让你辅佐朕刷新政治,开创一个波澜壮阔的万历时代的,你要是想学那沈某人一手遮天,就太让朕失望了。
张四维费尽心机捣鼓沈默,难道真是为了万历当然不是。皇上一言中的,骇得他一阵头皮发麻,忙奏道:臣谨遵皇上教诲。
你也不要太紧张,万历微微一笑道:朕有副字送给张阁老。侍立在一旁的两个太监,便将一副御笔墨宝展开给张四维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斗大的楷书道:敬畏
只要你日后谨记这几个字,必不会重蹈他的覆辙。见张四维脸上难掩震撼,万历得意道:回去裱起来,挂在厅堂上,做个传家宝吧。
是张四维这才想起道谢道:多谢皇上所赐。
其实朕知道,阁老也是想稳定人心,然而凡事乱而后治,不趁热打铁把病根除掉,等那些官员缓过劲儿来,再想动手阻力更大。万历摆摆手,示意太监把那副字放下,接着道:百官在奏章上,把万历元年以来,说成是堪比仁宣之治的盛世,其实不过是他们为某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已。就吏治而言,政尚姑息,事多苟且,大小臣工,容隐宽纵,贿赂公行,使得法度渐驰,纲纪弗振;刷新政治,朕准备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撤销万历元年以来,新增设的冗官冗员。二是亲自主持京察,裁汰庸碌贪渎之辈。三是取消廷推廷议,朝廷一应大事,由朕和内阁决定。
张四维听了,一阵阵发晕,艰难道:皇上,这样怕是会掀起轩然大
你不是一直说,沈默把朕的威柄也用来讨好百官么朝廷之患在于主弱臣强么万历一挥手,因为激动而提高嗓门道:纵观自古贤君圣主,无一不是大权在握,朝纲独断谋在于众,断在于独朕已立意行之政,谁敢有半句烦言,朕便摘了他的乌纱
张四维怎么听不出,万历这是蓄谋已久的,他头皮一阵阵发炸,背上也渗出汗水道:
皇上圣心,实乃万民之福,微臣,微臣竭诚拥护。
拥护不能只在嘴上说,还得看行动。万历道:今天朕说得这些,阁老回去后整理整理,写一篇奏章发邸报,看看下面是怎么个反应。
是张四维艰难的应道。
当然也不能光让阁老做恶人,感觉差不多要把张四维捏扁了,万历换上温和的口气道:有人下,就要有人上,你拟一个可用之人的名单上来。况且朕也不是刻薄寡恩之君,对于忠心耿耿之臣,绝不吝惜名爵。顿一下道:无论怎样恩赏,你张阁老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多谢皇上恩典。张四维赶紧谢恩道。
去吧。说了这么多话,万历皇帝感到有些累了,挥挥手道:阁老你多辛苦辛苦,朕不会亏待你的。
张四维应下告退,走出乾清宫后,站在日头底下,他竟有些眩晕。边上人赶紧上前搀扶,他却摇摇头,示意自己能行。
没有坐轿子,缓缓的走在大内高高的宫墙之下,张四维心里十分憋闷。皇帝张牙舞爪的模样,仍在脑中不断的重现,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张四维机关算尽,谋划数载,终于取代沈默,为的是能像他和高拱徐阶严嵩那样,赫然为一真宰相,文武百官俱要唯马首是瞻
他要向天下人证明,张四维不是伴食中书,离开沈默,另行一套作法,同样能使天下称治一样可以成为一代手掌乾坤的名相
然而皇帝的表现,却像是解了辔头的烈马,再也不想受任何拘束了。之前张四维一直专注于对付沈默,下意识以为,只要接替了沈默的位子,自然就能接掌他的权势。直到现在他才猛然意识到,皇帝已经年届二十,系统接受皇家正统教育也已经逾十年,更主要的一点,就是沈默在他心里留下的阴影太重了,现在终于逃脱樊笼,万历皇帝自然要发泄胸中久已压抑的情绪,不受任何约束的实现权柄自操,威福任情
难道自己只能学严嵩,却学不得徐阶高拱沈默难道打拼到最后,自己还是脱不了个跟班命张四维的情绪,十分低沉。
~~~~~~~~~~~~~~~~~~~~~~~~~~~~~
北京城一片肃杀,万里之外的吕宋岛,也是一片阴云密布
同其他优良港湾一样,马尼拉湾呈马鞍状,无垠的港湾线,保护着港口中的船舶,不受汹涌澎湃的骇浪冲击。
今日的马尼拉,已经是一个风帆如云桅杆林立的超级大港了,每天进出港口的船只达上千艘之多。一艘艘巨大而充满压迫感的三桅海船,一艘挨一艘的停靠在码头上,数以万计的黑人和土著,工蚁般的上上下下,装载卸货,熙熙攘攘川流不息。